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35页 |
1.1 荧光传感器的简介 | 第13-24页 |
1.1.1 荧光传感器定义及构成 | 第13-14页 |
1.1.2 荧光传感器的机理 | 第14-17页 |
1.1.2.1 光电子诱导转移(PET) | 第14-15页 |
1.1.2.2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 | 第15页 |
1.1.2.3 激基缔合原理 | 第15-16页 |
1.1.2.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 第16-17页 |
1.1.2.5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 | 第17页 |
1.1.3 荧光传感材料的分类 | 第17-22页 |
1.1.3.1 有机荧光发色团 | 第18-19页 |
1.1.3.2 有机金属配合物 | 第19页 |
1.1.3.3 荧光共轭聚合物 | 第19-20页 |
1.1.3.4 量子点 | 第20-22页 |
1.1.4 荧光传感器的应用 | 第22-24页 |
1.1.4.1 金属离子检测 | 第22-23页 |
1.1.4.2 阴离子检测 | 第23页 |
1.1.4.3 荧光传感器用于荧光标记 | 第23-24页 |
1.1.4.4 中性分子的检测 | 第24页 |
1.2 生物纳米材料及传感器应用 | 第24-34页 |
1.2.1 金属铱配合物 | 第24-29页 |
1.2.2 水溶性共轭聚合物 | 第29-32页 |
1.2.3 量子点QDs | 第32-34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34-35页 |
2 基于阳离子共轭聚合物与铱配合物FRET效应的荧光传感器用于检测凝血酶 | 第35-56页 |
2.1 引言 | 第35-3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7-41页 |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7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7-41页 |
2.2.2.1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7-38页 |
2.2.2.2 可行性实验 | 第38页 |
2.2.2.3 传感器制备过程 | 第38-39页 |
2.2.2.4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39页 |
2.2.2.5 凝血酶的定量检测 | 第39页 |
2.2.2.6 传感器特异性和抗干扰性的考察 | 第39-40页 |
2.2.2.7 传感器应用于其他生物分子 | 第40页 |
2.2.2.8 传感器的实际应用 | 第40-4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4页 |
2.3.1 传感器原理 | 第41-43页 |
2.3.2 可行性实验 | 第43-46页 |
2.3.3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46-48页 |
2.3.3.1 凝血酶适配体浓度的选择 | 第46-47页 |
2.3.3.2 凝血酶适配体与凝血酶孵育时间的优化 | 第47-48页 |
2.3.3.3 测试液pH的优化 | 第48页 |
2.3.4 凝血酶的定量检测 | 第48-50页 |
2.3.5 传感器特异性和抗干扰性的考察 | 第50-51页 |
2.3.6 传感器应用于其他生物分子 | 第51-52页 |
2.3.7 传感器的实际应用 | 第52-5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3 一种辨别DNA长度的荧光分析方法的构建以及单链结合蛋白的分析传感技术 | 第56-78页 |
3.1 引言 | 第56-5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8-62页 |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58页 |
3.2.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58-59页 |
3.2.3 基于CCP和铱配合物之间的FRET研究SSB和ssDNA之间的作用 | 第59-60页 |
3.2.3.1 可行性实验 | 第59页 |
3.2.3.2 传感器制备过程 | 第59页 |
3.2.3.3 单链结合蛋白对体系的影响 | 第59-60页 |
3.2.3.4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60页 |
3.2.3.4 单链结合蛋白与ssDNA长度之间的关系 | 第60页 |
3.2.4 基于CCP和铱配合物之间的FRET检测单链结合蛋白的荧光传感器 | 第60-62页 |
3.2.4.1 可行性实验 | 第60-61页 |
3.2.4.2 传感器制备过程 | 第61页 |
3.2.4.3 单链结合蛋白的定量检测 | 第61页 |
3.2.3.5 传感器特异性和抗干扰性的考察 | 第61-62页 |
3.2.4.5 传感器的实际应用 | 第6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2-77页 |
3.3.1 基于CCP和铱配合物之间的FRET研究SSB和ssDNA之间的作用 | 第62-70页 |
3.3.1.1 传感器原理 | 第62-63页 |
3.3.1.2 可行性实验 | 第63-65页 |
3.3.1.3 单链结合蛋白对体系的影响 | 第65页 |
3.3.1.4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65-66页 |
3.3.1.5 单链结合蛋白与ssDNA之间的关系 | 第66-70页 |
3.3.2 基于CCP和铱配合物之间的FRET检测单链结合蛋白的荧光传感器 | 第70-77页 |
3.3.2.1 检测机理 | 第70-71页 |
3.3.2.2 可行性实验 | 第71-73页 |
3.3.2.3 单链结合蛋白的定量检测 | 第73-74页 |
3.3.2.4 单链结合蛋白检测的选择性和抗干扰性 | 第74-75页 |
3.3.2.5 单链结合蛋白检测的实际应用 | 第75-7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4 基于CCP和铱配合物的FRET效应分析核酸外切酶Exo I的活性 | 第78-90页 |
4.1 引言 | 第78-7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9-82页 |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79页 |
4.2.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79页 |
4.2.3 可行性实验 | 第79-80页 |
4.2.4 传感器制备过程 | 第80页 |
4.2.5 核酸外切酶Exo I对体系的影响 | 第80-82页 |
4.2.5.1 孵育时间的优化 | 第80-81页 |
4.2.5.2 核酸外切酶Exo I的活性分析 | 第81页 |
4.2.5.3 核酸外切酶Exo I活性分析的选择性 | 第81页 |
4.2.5.4 核酸外切酶Exo I活性分析的实际应用 | 第81-8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2-89页 |
4.3.1 传感器原理 | 第82-83页 |
4.3.2 可行性实验 | 第83-84页 |
4.3.3 核酸外切酶Exo I对体系的影响 | 第84-85页 |
4.3.4 孵育时间的优化 | 第85页 |
4.3.5 核酸外切酶Exo I的活性分析 | 第85-86页 |
4.3.6 核酸外切酶Exo I的活性分析的选择性 | 第86页 |
4.3.7 核酸外切酶Exo I的活性分析的实际应用 | 第86-8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5 阳离子共轭聚合物与量子点FRET效应用于检测抗坏血酸 | 第90-103页 |
5.1 引言 | 第90-91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1-93页 |
5.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91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91-93页 |
5.2.2.1 可行性实验 | 第91页 |
5.2.2.2 孵育时间优化 | 第91-92页 |
5.2.2.3 抗坏血酸浓度的测定 | 第92页 |
5.2.2.4 检测抗坏血酸的选择性和抗干扰性 | 第92页 |
5.2.2.5 检测抗坏血酸的实际应用 | 第92-9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3-102页 |
5.3.1 实验原理 | 第93页 |
5.3.2 可行性实验 | 第93-97页 |
5.3.3 孵育时间的优化 | 第97页 |
5.3.4 抗坏血酸浓度测定 | 第97-98页 |
5.3.5 传感器选择性和抗干扰性 | 第98-100页 |
5.3.6 传感器的实际应用 | 第100-10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103-104页 |
6.1 结论 | 第103页 |
6.2 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9页 |
附录一 在校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
附录二 铱配合物和阳离子共轭聚合物的合成 | 第120-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