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导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中等收入陷阱理论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城镇化理论研究 | 第11页 |
1.2.3 金融支持城镇化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1.3 研究的视角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的视角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3页 |
2 金融支持城镇化的相关概念与作用机理 | 第13-22页 |
2.1 城镇化 | 第13-15页 |
2.1.1 城镇化定义来源 | 第13-14页 |
2.1.2 国内城镇化内涵与发展史 | 第14-15页 |
2.2 城镇化建设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的作用 | 第15-17页 |
2.2.1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加速资源流转,优化资源配置 | 第15页 |
2.2.2 产业结构升级,助推经济可持续增长 | 第15-17页 |
2.2.3 加强低收入群体的素质教育,降低收入差距 | 第17页 |
2.3 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内在作用机理 | 第17-22页 |
2.3.1 金融支持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在作用机理 | 第18页 |
2.3.2 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在机理 | 第18-19页 |
2.3.3 金融支持人力资本教育的内在机理 | 第19-20页 |
2.3.4 金融支持城镇化的系统框架与互动机制 | 第20-22页 |
3 中国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投融资现状分析 | 第22-32页 |
3.1 金融支持城镇化的现状分析 | 第22-32页 |
3.1.1 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分析 | 第22-23页 |
3.1.2 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现状分析 | 第23-28页 |
3.1.3 金融支持人口民生现状分析 | 第28-29页 |
3.1.4 金融体系自身推进城镇化进程现状分析 | 第29-32页 |
4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效应有效性实证 | 第32-44页 |
4.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32-34页 |
4.1.1 基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城镇化发展指标 | 第32页 |
4.1.2 金融支持城镇化指标选取 | 第32-33页 |
4.1.3 数据搜集整理说明 | 第33-34页 |
4.2 VAR实证检验 | 第34-39页 |
4.2.1 单位根平稳性检验 | 第34-35页 |
4.2.2 协整检验 | 第35-38页 |
4.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38-39页 |
4.3 灰色关联分析 | 第39-42页 |
4.3.1 灰色关联度模型构建 | 第39-40页 |
4.3.2 金融支持城镇化关联度实证分析 | 第40-42页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5 完善基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城镇化的金融支持对策 | 第44-53页 |
5.1 加强金融对大城镇和城镇群支持,推动空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 第44-45页 |
5.1.1 加强对区域重点中心大城镇金融支持 | 第44-45页 |
5.1.2 加强对中、小城镇群金融支持 | 第45页 |
5.1.3 有侧重地对不同地区给予差别化的金融支持 | 第45页 |
5.2 加强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产业城镇化发展 | 第45-47页 |
5.2.1 加强金融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 | 第46页 |
5.2.2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 第46-47页 |
5.2.3 加强金融对规模农业产业的支持 | 第47页 |
5.3 加强金融对人口迁移与转换能力支持,推动人口民生城镇化建设 | 第47-49页 |
5.3.1 增强金融对农村人口教育支持 | 第48页 |
5.3.2 增强金融对转移人口职业培训支持 | 第48页 |
5.3.3 加大民生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 第48页 |
5.3.4 支持和鼓励微型金融机构发展 | 第48-49页 |
5.3.5 加强发挥资本市场力量支持人口城镇化进程 | 第49页 |
5.4 加快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适应金融创新支持城镇化的环境 | 第49-50页 |
5.4.1 加强对科学信用评级体系构建 | 第49-50页 |
5.4.2 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信用评级标准 | 第50页 |
5.5 依托科技创新,深化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 第50-53页 |
5.5.1 发展有利于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变的绿色信贷 | 第51页 |
5.5.2 支持符合城镇化发展需要各类绿色金融创新 | 第51-53页 |
6 总结 | 第53-55页 |
6.1 得出结论 | 第53页 |
6.2 有关创新 | 第53-54页 |
6.3 未来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