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8页 |
1.1 碳量子点概述 | 第10页 |
1.2 碳量子点的性质 | 第10-16页 |
1.2.1 紫外吸收 | 第11页 |
1.2.2 荧光特性 | 第11-13页 |
1.2.3 化学发光性能 | 第13页 |
1.2.4 上转换的发光性能 | 第13-14页 |
1.2.5 电化学发光性能 | 第14-15页 |
1.2.6 光诱导电子转移性能 | 第15页 |
1.2.7 生物相容性 | 第15-16页 |
1.3 碳量子点的制备 | 第16-20页 |
1.3.1 电弧放电法 | 第16-17页 |
1.3.2 激光烧蚀法 | 第17页 |
1.3.3 模板法 | 第17-18页 |
1.3.4 水热和溶剂热法 | 第18-19页 |
1.3.5 电化学法 | 第19-20页 |
1.3.6 微波法 | 第20页 |
1.4 碳量子点的应用 | 第20-26页 |
1.4.1 光催化 | 第20-21页 |
1.4.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 第21-22页 |
1.4.3 生物成像 | 第22-23页 |
1.4.4 传感器 | 第23-26页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氮掺杂碳量子点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 第28-44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2.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9-30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1-42页 |
2.2.1 氮掺杂碳量子点的制备及时间的选择 | 第31-33页 |
2.2.2 氮掺杂碳量子点的表征 | 第33-38页 |
2.2.3 氮掺杂碳量子点的pH依赖性 | 第38-39页 |
2.2.4 氮掺杂碳量子点的环境稳定性 | 第39-41页 |
2.2.5 氮掺杂碳量子点的时间稳定性 | 第41-42页 |
2.2.6 氮掺杂碳量子点的还原性 | 第42页 |
2.3 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基于氮掺杂碳量子点对 3,5-二硝基水杨酸的检测 | 第44-56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3.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5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6-54页 |
3.2.1 氮掺杂荧光碳纳米颗粒粒径大小对猝灭反应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2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7-49页 |
3.2.3 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 第49-51页 |
3.2.4 干扰实验 | 第51-52页 |
3.2.5 猝灭机制的探索 | 第52-54页 |
3.3 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氮硫共掺杂碳量子点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 | 第56-70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57-59页 |
4.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7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9-69页 |
4.2.1 氮硫共掺杂碳量子点的制备 | 第59页 |
4.2.2 氮硫共掺杂碳量子点的表征 | 第59-63页 |
4.2.3 氮硫共掺杂碳量子点浓度对其荧光的影响 | 第63-64页 |
4.2.4 氮硫共掺杂碳量子点溶液pH对其荧光的影响 | 第64-65页 |
4.2.5 氮硫共掺杂碳量子点的环境稳定性 | 第65-66页 |
4.2.6 氮硫共掺杂碳量子点的时间稳定性 | 第66页 |
4.2.7 氮硫共掺杂碳量子点的荧光“油墨”笔的隐形成像 | 第66-67页 |
4.2.8 氮硫共掺杂碳量子点的细胞毒性研究 | 第67-68页 |
4.2.9 氮硫共掺杂碳量子点的细胞成像 | 第68-69页 |
4.3 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