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环境心理学和众创空间研究的相关文献 | 第11-13页 |
1.2.2 城市众创空间的现状 | 第13-15页 |
1.2.3 人们对众创空间的认知现状 | 第15-17页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7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 第17-19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1.3.2 理论意义 | 第18页 |
1.3.3 实际意义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思路及框架 | 第19-20页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20-22页 |
1.5.1 系统分析法 | 第21页 |
1.5.2 归纳法 | 第21页 |
1.5.3 比较研究法 | 第21页 |
1.5.4 实例分析法 | 第21页 |
1.5.5 问卷调研法 | 第21-22页 |
2 环境心理学和众创空间的概念 | 第22-34页 |
2.1 环境心理学与其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2.1.1 环境心理学的概念 | 第22页 |
2.1.2 环境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 第22-23页 |
2.1.3 环境心理学的系统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2.2 众创空间的基本概念 | 第26-34页 |
2.2.1 众创空间的概念界定 | 第26页 |
2.2.2 众创空间的发展历史 | 第26-29页 |
2.2.3 众创空间的特征 | 第29-34页 |
2.2.3.1 乐于分享、空间共创、开放办公 | 第29-30页 |
2.2.3.2 重视个人空间 | 第30-31页 |
2.2.3.3 强调舒适度的空间 | 第31-34页 |
3 众创空间的环境心理需求 | 第34-40页 |
3.1 众创空间的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 | 第34-35页 |
3.1.1 众创空间的环境知觉 | 第34-35页 |
3.1.2 众创空间认知 | 第35页 |
3.2 空间意象与众创空间环境心理需求 | 第35-40页 |
3.2.1 众创环境中的私密性心理 | 第35-37页 |
3.2.2 众创环境中的领域性 | 第37-40页 |
4 众创空间环境与传统办公空间环境设计的比较研究 | 第40-50页 |
4.1 使用人群不同形成的空间特征 | 第40-42页 |
4.2 行为模式不同形成的空间特征 | 第42-45页 |
4.2.1 基于相互作用论的传统办公行为模式 | 第42-43页 |
4.2.2 基于相互渗透论的共创行为模式 | 第43-45页 |
4.3 经营方式的不同形成的空间特征 | 第45-48页 |
4.3.1 以实体工作和业务销售为主要经营方式的传统办公空间 | 第45页 |
4.3.2 强调营销与办公一体化的众创空间 | 第45-48页 |
4.4 运营方式的不同形成的空间特征 | 第48-49页 |
4.4.1 租赁形式的传统办公空间 | 第48页 |
4.4.2 社区化运营的众创办公空间 | 第48-49页 |
4.5 空间由零散分布到集中共享办公的转化 | 第49-50页 |
5 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众创空间的设计前提与要素 | 第50-73页 |
5.1 众创空间基础设施的要求 | 第50-51页 |
5.2 众创空间各功能区的设计 | 第51-53页 |
5.3 众创空间流线的安排 | 第53-57页 |
5.4 众创空间的采光与照明 | 第57-60页 |
5.4.1 自然采光 | 第57-58页 |
5.4.2 人工照明 | 第58-60页 |
5.5 众创空间新型办公家具的功能 | 第60-66页 |
5.5.1 模块化家具的使用 | 第60-63页 |
5.5.2 新型办公家具的功能作用 | 第63-66页 |
5.6 众创空间的色彩搭配 | 第66-68页 |
5.7 众创空间的材料运用 | 第68-71页 |
5.8 众创空间氛围的营造要求 | 第71-73页 |
6 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众创空间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 第73-95页 |
6.1 差异共存原则 | 第73-74页 |
6.2 自主性与引导性相结合原则 | 第74-77页 |
6.3 单元分布与化零为整策略 | 第77页 |
6.4 空间环境中的互动性策略 | 第77-80页 |
6.5 基于四大原则与策略的设计应用——IN’SPACE众创空间设计 | 第80-95页 |
6.5.1 项目介绍 | 第80-82页 |
6.5.2 设计构思 | 第82-84页 |
6.5.3 各层功能布局 | 第84-90页 |
6.5.4 设计创新 | 第90-95页 |
7 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的众创空间设计的发展前景和预测 | 第95-106页 |
7.1 以高校众创空间新形态设计带动区域众创空间设计发展 | 第95-97页 |
7.2 众创生态系统的构建 | 第97-100页 |
7.2.1 众创生态系统构建的四要素 | 第97-99页 |
7.2.2 打造办公、居住、社交为一体的综合众创平台 | 第99-100页 |
7.3 数字化设计方法在众创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 第100-102页 |
7.4 老厂房将成为众创空间改造的主要对象 | 第102-106页 |
8 结论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附录一 | 第111-115页 |
附录二 | 第115-119页 |
附录三 | 第119-12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