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导论 | 第16-4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6-22页 |
(一)学校灾害教育重要性日益凸显 | 第16-17页 |
(二)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第17-18页 |
(三)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研究欠缺文化视角 | 第18-20页 |
(四)我国中小学灾害教育呈现非文化倾向 | 第20-22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一)灾害 | 第22-23页 |
(二)灾害文化 | 第23页 |
(三)灾害教育 | 第23页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3-37页 |
(一)关于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目标研究 | 第24-26页 |
(二)关于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课程的研究 | 第26-28页 |
(三)关于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 | 第28-31页 |
(四)关于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特点和启示的研究 | 第31-33页 |
(五)关于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的保障措施的研究 | 第33页 |
(六)关于灾害文化的相关研究 | 第33-36页 |
(七)已有研究述评 | 第36-37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37-40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37页 |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范围 | 第37-38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39-40页 |
研究思路图 | 第40-41页 |
第一章 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的文化品性 | 第41-65页 |
第一节 作为灾害教育母体的灾害文化 | 第41-46页 |
一、灾害文化的内涵与构成 | 第41-42页 |
二、灾害文化的特征 | 第42-43页 |
三、灾害文化对于学校灾害教育的价值 | 第43-46页 |
(一)通过弥漫状的“场”效应促使学校灾害教育常态化 | 第43-44页 |
(二)以柔性的“太极”效应增强学校灾害教育的粘合度 | 第44-45页 |
(三) 通过“控制”效应弥补学校灾害教育管理制度的不足 | 第45-46页 |
第二节 灾害文化中的教育要义 | 第46-52页 |
一、价值追求:灾害教育的核心观念 | 第46-47页 |
二、规范习得:灾害教育的内容构成 | 第47-51页 |
三、行为转变:灾害教育的外在表征 | 第51-52页 |
第三节 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的文化特质 | 第52-65页 |
一、“自助”、“互助”的文化定式 | 第53-57页 |
(一)自我约束、自我克制和互助利他 | 第55-56页 |
(二)依靠扎根社区的互助团体抵抗自然灾害 | 第56页 |
(三)通过情感体验等社区交流活动构筑共助基础 | 第56-57页 |
二、日常生活防灾的思维方式 | 第57-61页 |
(一)从日常生活细节培养预见性思维方式 | 第58-59页 |
(二)总结日常防灾常识运用于灾害教育实践 | 第59页 |
(三)注重日常防灾资料的开发、获取与消费 | 第59-60页 |
(四)通过生活化的手段开展灾害教育 | 第60-61页 |
三、防患于未然的心理倾向 | 第61-65页 |
(一)通过日常大众生活文化不断提高民众的忧患意识 | 第61-62页 |
(二)通过定期重温灾难记忆仪式提高民众的忧患意识 | 第62-63页 |
(三)通过设立纪念物和纪念性设施发挥警示作用 | 第63页 |
(四)通过开展审慎行动培养人们正确的防灾态度 | 第63-65页 |
第二章 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目标 | 第65-80页 |
第一节 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 第65-71页 |
一、服务日常生活防灾的取向 | 第65-66页 |
二、自助、互助意识和能力培养取向 | 第66-69页 |
三、生命存在和生命提升取向 | 第69-70页 |
四、发展性取向 | 第70-71页 |
第二节 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目标的三维结构 | 第71-80页 |
一、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的知识目标 | 第71-74页 |
(一)了解灾害的主要类型、原理、掌握正确避难方法 | 第71-72页 |
(二)了解本区域情况和过去发生的灾害 | 第72页 |
(三)理解灾害的本质 | 第72-73页 |
(四)了解建筑物安全知识,明白建筑安全的重要性 | 第73页 |
(五)了解灾害急救知识 | 第73-74页 |
二、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的技能目标 | 第74-77页 |
(一)倾听与表达技能 | 第74-75页 |
(二)日常生活中的规划准备技能 | 第75页 |
(三)批判性反思技能 | 第75页 |
(四)灾害调查和灾情分析技能 | 第75-76页 |
(五)归纳和评价技能 | 第76页 |
(六)简单的急救技能 | 第76-77页 |
三、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的情感与态度目标 | 第77-80页 |
(一)科学的生命观 | 第77页 |
(二)与灾害共生的意识 | 第77-78页 |
(三)自助和互助精神 | 第78页 |
(四)自主行动的态度 | 第78-79页 |
(五)责任担当 | 第79-80页 |
第三章 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课程 | 第80-98页 |
第一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 第80-89页 |
一、知识选择的主体 | 第80-83页 |
(一)国家主体 | 第80-81页 |
(二)研究者主体 | 第81-82页 |
(三)实施主体 | 第82-83页 |
二、知识选择的客体 | 第83-87页 |
(一)与地域灾害文化相关的知识 | 第83-84页 |
(二)衔接日常生活防灾的知识 | 第84-86页 |
(三)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灾害意识和互助态度的知识 | 第86-87页 |
三、知识的组织特征 | 第87-89页 |
(一)注重“层次性”——“了解”到“准备”再到“救助” | 第87-88页 |
(二)注重“人性化”——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发展 | 第88页 |
(三)注重“境域化”—— 辅助教材充实学校灾害教育地域内容 | 第88-89页 |
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形态 | 第89-92页 |
一、融合形态的灾害教育课程 | 第89-90页 |
二、独立形态的灾害教育课程 | 第90-91页 |
三、活动形态的灾害教育课程 | 第91-92页 |
第三节 课程的教学方式 | 第92-98页 |
一、实践体验 | 第92-93页 |
二、合作学习 | 第93-95页 |
三、角色模拟 | 第95页 |
四、叙事教学 | 第95-96页 |
五、探究性教学 | 第96-98页 |
第四章 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的实施途径 | 第98-123页 |
第一节 在生活化场景中实施灾害教育 | 第98-110页 |
一、防灾运动会 | 第99-101页 |
二、灾害游戏 | 第101-103页 |
三、防灾生活体验 | 第103-110页 |
(一)防灾馆体验 | 第104-105页 |
(二)避难住宿体验 | 第105页 |
(三)灾害遗址情感体验 | 第105-106页 |
(四)社区灾害观察体验 | 第106-109页 |
(五)综合性实践体验 | 第109-110页 |
第二节 在学科教学和训练中实施灾害教育 | 第110-117页 |
一、学科教学——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学习力 | 第110页 |
二、实践训练——模拟场景快速响应、培养反应力 | 第110-111页 |
三、图上训练——防灾建模、培养想象力 | 第111-114页 |
(一)书面DIG训练 | 第111-112页 |
(二)社区观察DIG | 第112-114页 |
四、技能训练——防灾演练、培养行动力 | 第114-117页 |
(一)危险预测学习(KYT)演练 | 第114-115页 |
(二)多次避难演练 | 第115-116页 |
(三)障碍设置演习 | 第116页 |
(四)个别避难训练 | 第116-117页 |
第三节 在家庭、学校、社会协作中实施灾害教育 | 第117-123页 |
一、以家庭、社区为主导开展协作 | 第117-119页 |
(一)校外客座教师对中小学灾害教育进行课堂协作 | 第117-118页 |
(二)政府机构、社区居民与学校协作共同开展防灾训练 | 第118页 |
(三)与NPO等团体合作开展灾害教育项目 | 第118-119页 |
二、以学校为主导与社区、家庭开展协作 | 第119-120页 |
三、志愿者活动、校际和国际交流协作 | 第120-123页 |
(一)志愿者活动以及校际互助 | 第121页 |
(二)开展国际交流互助 | 第121-123页 |
第五章 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的保障措施 | 第123-142页 |
第一节 政府层面 | 第123-136页 |
一、组织管理保障:各机构联合推进学校灾害教育 | 第123-129页 |
(一) 明确学校灾害教育目标、内容和各主体职责,指导开展灾害教育 | 第123-125页 |
(二)总结防灾经验并运用于学校教育实践 | 第125-126页 |
(三)加强教师培训和灾害教育资源建设 | 第126-128页 |
(四)采取措施提升家庭和社区对学校灾害教育的支持力度 | 第128-129页 |
二、法律保障:形塑灾害教育规范 | 第129-131页 |
(一)明确灾害教育的行政主体及其责任 | 第129页 |
(二)将生活防灾和自助、互助精神的培育作为《学校教育法》基本法律原则 | 第129-130页 |
(三)权威界定灾害相关用语,为学校灾害教育的传播和普及奠定基础 | 第130页 |
(四)运用法律强制力使学校灾难教育形成一种常态化、制度化的规范制式 | 第130页 |
(五)立法为学校灾害教育的开展提供社会支持环境 | 第130-131页 |
三、文化服务保障:传承灾害文化、培养社会防灾共识 | 第131-133页 |
(一) 设立防灾节日、培养全社会防灾共识 | 第131页 |
(二)保留灾害记忆装置并通过祭祀、仪式等活动强化学生的防灾意识 | 第131-132页 |
(三)建设防灾场馆等设施,对学校灾害教育提供资源支持 | 第132-133页 |
四、经费保障:确保学校灾害教育有序开展 | 第133-136页 |
第二节 社会层面 | 第136-142页 |
一、大学支援中小学灾害教育 | 第136-138页 |
(一) 利用开放日向学生传播防灾知识,培育灾害文化 | 第136-137页 |
(二) 大学师生参与学校灾害教育课程 | 第137-138页 |
(三) 利用大学资源进行师资培训 | 第138页 |
二、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组织(PTA )支援学校灾害教育 | 第138-139页 |
(一) 促使社区与学校协作开展灾害教育,培养学生互助精神 | 第139页 |
(二) 支援学校设置“综合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生存能力 | 第139页 |
三、社区、社团和各机构支援中小学灾害教育 | 第139-142页 |
(一)各领域的防灾人员充当客座教师进行课堂协作 | 第139-140页 |
(二)地方相关部门对教师研修提供支持 | 第140页 |
(三)与NPO等团体合作开展防灾体验及防灾演练 | 第140-142页 |
第六章 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 第142-160页 |
第一节 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的经验 | 第142-147页 |
一、注重中小学灾害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融合 | 第142-143页 |
二、强调在“做中学” | 第143-144页 |
三、体现对超越技能培养的生命关怀 | 第144页 |
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作开展灾害教育的机制 | 第144-146页 |
五、注重科学灾害观的培养和日常大众文化、地域灾害文化的结合 | 第146-147页 |
第二节 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对我国中小学灾害教育的启示 | 第147-160页 |
一、拓展中小学灾害教育的文化视野 | 第147-151页 |
(一)重塑学生理性观念,培养科学灾害意识,使学校灾害教育回归文化价值取向 | 第148-150页 |
(二)以焦点事件为着力点,通过资源整合和对话反思促进学生的灾害文化自觉 | 第150-151页 |
(三)以校长、教师、学生为源动力实现灾害文化的创生 | 第151页 |
二、设计融入生活的中小学灾害教育的路径 | 第151-154页 |
(一)以生活化的理念引领中小学灾害教育 | 第152页 |
(二)以丰富的生活资源支撑中小学灾害教育 | 第152-153页 |
(三)以生活化的手段和语言实施中小学灾害教育 | 第153-154页 |
三、完善中小学灾害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 | 第154-160页 |
(一)完善学校灾害教育立法支持 | 第155页 |
(二)加大灾害文化宣育力度,创设社会支持学校灾害教育的氛围 | 第155-156页 |
(三)丰富灾害教育学习资源 | 第156-157页 |
(四)完善灾害教育保障制度 | 第157-159页 |
(五)增大政府投入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为学校灾害教育奠定物质基础 | 第159-160页 |
结语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3页 |
后记 | 第173-17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