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劳动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劳动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中国劳动份额演变的研究—企业和劳动双重异质性的视角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40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第16-19页
        1.1.1 选题背景第16-18页
        1.1.2 选题意义第18-19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19-30页
        1.2.1 新古典分配框架下劳动份额影响因素研究第19-23页
        1.2.2 非新古典框架下劳动份额的影响因素研究第23-29页
        1.2.3 总结和评述第29-30页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第30-35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数据说明和概念界定第35-38页
        1.4.1 研究方法第35页
        1.4.2 数据说明第35-37页
        1.4.3 概念界定第37-38页
    第五节 创新和不足第38-40页
        1.5.1 本文的创新点第38-39页
        1.5.2 本文的不足第39-40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一个包含双重异质性的理论框架第40-59页
    第一节 相关理论回顾第40-43页
        2.1.1 发展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第40-41页
        2.1.2 一个具体模型第41-43页
    第二节 一个包含技术进步和劳动异质性的模型第43-50页
        2.2.1 经济环境的界定第44-45页
        2.2.2 基本假设第45-46页
        2.2.3 模型框架第46-48页
        2.2.4 模型分析第48页
        2.2.5 拓展分析第48-50页
    第三节 我国劳动份额演变的原因——一个二重结构制度框架第50-58页
        2.3.1 模型的基本假设第50-51页
        2.3.2 二重结构下的制度框架第51-54页
        2.3.3 劳动份额演变的机理第54-58页
    第四节 本章总结第58-59页
第三章 双重异质性对劳动力市场结构和工资水平的影响第59-86页
    第一节 企业异质性和劳动异质性的现状第59-67页
        3.1.1 企业异质性第59-65页
        3.1.2 劳动异质性第65-67页
    第二节 我国高技术企业和低技术企业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第67-74页
        3.2.1 我国两类企业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第67-72页
        3.2.2 我国两类企业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第72-74页
    第三节 劳动异质性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两个市场劳动者报酬的影响第74-84页
        3.3.1 两类企业之间的工资和福利差距第74-80页
        3.3.2 大型企业的劳动报酬差距第80-82页
        3.3.3 中小企业的劳动报酬差距第82-84页
    第四节 本章总结第84-86页
第四章 双重异质性对劳动份额的影响第86-114页
    第一节 产业升级对我国高素质劳动者需求的影响第86-90页
        4.1.1 不同层次高素质劳动力需求数量的变化第86-88页
        4.1.2 不同层次高素质劳动力需求比重的变化第88-90页
    第二节 制度及其变迁对高素质劳动者供给的影响第90-104页
        4.2.1 我国高素质劳动力的供给情况第90-93页
        4.2.2 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原因第93-102页
        4.2.3 我国高素质劳动者供求状况第102-104页
    第三节 企业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反应第104-108页
        4.3.1 高技术企业和低技术企业资本深化情况比较第104-106页
        4.3.2 高技术企业和低技术企业的技术进步偏向比较第106-108页
    第四节 劳动份额的演变第108-111页
    第五节 本章总结第111-114页
第五章 实证分析第114-148页
    第一节 劳动份额演变趋势的实证检验第114-123页
        5.1.1 工业行业层面的检验第114-117页
        5.1.2 微观企业层面的检验第117-123页
        5.1.3 小结第123页
    第二节 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定量分析。第123-146页
        5.2.1 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数理模型第123-128页
        5.2.2 中国主要工业行业高技术企业和低技术企业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分析第128-146页
    第三节 本章总结第146-148页
第六章 结论和对策第148-157页
    第一节 结论第148-153页
    第二节 改善劳动份额下降局面的措施第153-155页
    第三节 研究展望第155-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6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第165-166页
后记第166-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安市X银行某支行个人信贷信用风险计量及控制研究
下一篇:中信大东公司创业失败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