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2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0-2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0-2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3-25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2.2 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5-27页 |
1.3.1 本文的创新 | 第25-26页 |
1.3.2 本文的不足 | 第26-27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模型 | 第27-58页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27-36页 |
2.1.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2.1.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30-34页 |
2.1.3 文献评述 | 第34-3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36-41页 |
2.2.1 技术溢出基础理论 | 第36-38页 |
2.2.2 吸收能力基础理论 | 第38-41页 |
2.3 理论框架构建 | 第41-47页 |
2.3.1 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与TFP的动态分析框架 | 第42-44页 |
2.3.2 理论框架下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44-47页 |
2.4 理论模型构建 | 第47-56页 |
2.4.1 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与TFP的理论模型 | 第47-52页 |
2.4.2 空间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与TFP理论模型 | 第52-5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3章 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估计及分析 | 第58-76页 |
3.1 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 | 第58-59页 |
3.2 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59-62页 |
3.3 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结果及分析 | 第62-74页 |
3.3.1 基于Malquist指数法的估算结果及分析 | 第62-69页 |
3.3.2 基于索洛法的估算结果及分析 | 第69-7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4章 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与TFP实证 | 第76-107页 |
4.1 变量构造及数据说明 | 第76-87页 |
4.1.1 核心变量 | 第76-82页 |
4.1.2 控制变量 | 第82-84页 |
4.1.3 描述统计 | 第84-87页 |
4.2 计量模型设定及检验 | 第87-90页 |
4.2.1 计量模型设定 | 第87-88页 |
4.2.2 面板计量模型检验 | 第88-90页 |
4.3 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90-103页 |
4.3.1 初步估计结果及分析 | 第90-95页 |
4.3.2 OLS估计结果及分析 | 第95-96页 |
4.3.3 内生性处理及工具变量(IV)估计 | 第96-100页 |
4.3.4 动态效应及GMM估计 | 第100-103页 |
4.4 稳健性检验 | 第103-106页 |
4.4.1 稳健性检验Ⅰ:LIML估计法 | 第103页 |
4.4.2 稳健性检验Ⅱ:考虑滞后效应 | 第103-104页 |
4.4.3 稳健性检验Ⅲ:剔除异常样本点 | 第104页 |
4.4.4 稳健性检验Ⅳ:Bootstrap方法 | 第104-10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5章 空间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与TFP实证 | 第107-142页 |
5.1 空间权重构造 | 第107-113页 |
5.1.1 空间权重的一般形式 | 第107-108页 |
5.1.2 构造相邻空间权重(W1) | 第108-110页 |
5.1.3 构造地理距离空间权重(W2) | 第110页 |
5.1.4 构造经济距离空间权重(W3) | 第110-112页 |
5.1.5 构造技术距离空间权重(W4) | 第112-113页 |
5.2 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113-119页 |
5.2.1 基于莫兰指数I的检验 | 第113-115页 |
5.2.2 基于吉尔里指数C的检验 | 第115-117页 |
5.2.3 基于Getis&Ord指数G的检验 | 第117-119页 |
5.3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及检验 | 第119-123页 |
5.3.1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设定 | 第119-120页 |
5.3.2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检验 | 第120-123页 |
5.4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 第123-137页 |
5.4.1 静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 第123-131页 |
5.4.2 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 第131-137页 |
5.5 稳健性检验 | 第137-141页 |
5.5.1 稳健性检验Ⅰ:考虑内生性问题 | 第137页 |
5.5.2 稳健性检验Ⅱ:考虑滞后效应 | 第137-138页 |
5.5.3 稳健性检验Ⅲ:剔除异常样本点 | 第138-14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2-14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42-143页 |
6.2 政策启示 | 第143-146页 |
6.3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9页 |
附录 | 第159-179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179-180页 |
致谢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