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4-18页 |
第一章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 第18-40页 |
1.1 试剂与仪器 | 第18-19页 |
1.1.1 试剂 | 第18页 |
1.1.2 仪器 | 第18-19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9-25页 |
1.2.1 中空金纳米粒(HAuNS)的合成(以柠檬酸钠作为稳定剂) | 第19-20页 |
1.2.2 中空金纳米粒(HAuNS)的合成(以聚维酮作为稳定剂) | 第20页 |
1.2.3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合成 | 第20-21页 |
1.2.4 阿霉素@中空金纳米复合物(DOX@HAuNS)的合成 | 第21页 |
1.2.5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粒径与表面电位测定 | 第21页 |
1.2.6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21-22页 |
1.2.7 中空金纳米粒(HAuNS),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和阿霉素@中空金纳米复合物(DOX@HAuNS)的紫外光谱扫描 | 第22页 |
1.2.8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中DOX的提取和包封率的计算 | 第22页 |
1.2.9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和中空金纳米粒(HAuNS)的元素含量分析 | 第22-23页 |
1.2.10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和中空金纳米粒(HAuNS)的稳定性比较 | 第23页 |
1.2.11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光热转化能力 | 第23页 |
1.2.12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在近红外光照射下的体外释放研究 | 第23-24页 |
1.2.13 活体成像仪考察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在近红外光照射下的体外释放 | 第24页 |
1.2.14 同稳定剂对HAuNS光热作用的影响 | 第24页 |
1.2.15 DOX的热稳定性研究 | 第24-25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7页 |
1.3.1 不同稳定剂对HAuNS的影响 | 第25-27页 |
1.3.2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粒径与表面电位 | 第27-28页 |
1.3.3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8-29页 |
1.3.4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紫外光谱扫描 | 第29-30页 |
1.3.5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提取 | 第30-31页 |
1.3.6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包封率的计算 | 第31页 |
1.3.7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和中空金纳米粒(HAuNS)的元素含量分析 | 第31-32页 |
1.3.8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和中空金纳米粒(HAuNS)的稳定性比较 | 第32-34页 |
1.3.9 光热转化能力的比较 | 第34-35页 |
1.3.10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在近红外光照射下的体外释放研究 | 第35-36页 |
1.3.11 活体成像仪考察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在近红外光照射下的体外释放 | 第36-37页 |
1.3.12 DOX的热稳定性研究 | 第37页 |
1.4 小结 | 第37-40页 |
第二章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的细胞水平药效学和光热作用机制研究 | 第40-60页 |
2.1 试剂与仪器 | 第40-41页 |
2.1.1 试剂 | 第40页 |
2.1.2 仪器 | 第40-4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1-46页 |
2.2.1 细胞培养 | 第41页 |
2.2.2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化学疗效评价 | 第41-42页 |
2.2.3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体外光热作用结合化学作用的双重疗效评价 | 第42页 |
2.2.4 FITC对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标记 | 第42页 |
2.2.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KOV3细胞对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摄取 | 第42-43页 |
2.2.6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SKOV3细胞对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摄取 | 第43页 |
2.2.7 SKOV3细胞对DAuNS和HAuNS摄取的定量比较 | 第43页 |
2.2.8 近红外光功率强度对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光热作用的影响 | 第43-44页 |
2.2.9 近红外光介导下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浓度对光热作用的影响 | 第44页 |
2.2.10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和中空金纳米粒(HAuNS)的光热作用比较 | 第44页 |
2.2.11 TUNEL法测定光热作用与凋亡的关系 | 第44-45页 |
2.2.12 Western blot法比较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和中空金纳米粒(HAuNS)的热疗作用对凋亡蛋白p53水平的影响 | 第45页 |
2.2.13 流式法定量比较测定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和中空金纳米粒(HAuNS)的热疗作用引起的凋亡水平 | 第45-4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8页 |
2.3.1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化学疗效评价 | 第46-47页 |
2.3.2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体外光热作用结合化学作用的双重疗效评价 | 第47-48页 |
2.3.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KOV3细胞对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摄取 | 第48-49页 |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比较SKOV3细胞DAuNS和HAuNS的摄取 | 第49-50页 |
2.3.5 SKOV3细胞对DAuNS和HAuNS摄取的定量比较 | 第50-51页 |
2.3.6 近红外光功率强度对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光热作用的影响 | 第51-52页 |
2.3.7 近红外光介导下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浓度对光热作用的影响 | 第52-53页 |
2.3.8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和中空金纳米粒(HAuNS)在SKOV3细胞上的光热作用的比较 | 第53-55页 |
2.3.9 Western blot法比较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和中空金纳米粒(HAuNS)的热疗作用对凋亡蛋白水平的影响 | 第55-56页 |
2.3.10 流式法定量比较测定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和中空金纳米粒(HAuNS)的热疗作用引起的凋亡水平差异 | 第56-58页 |
2.4 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三章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的体内抗肿瘤药效学研究 | 第60-74页 |
3.1 试剂与仪器 | 第60页 |
3.1.1 试剂 | 第60页 |
3.1.2 仪器 | 第6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0-63页 |
3.2.1 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 第61页 |
3.2.2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体内分布情况 | 第61页 |
3.2.3 红外热像仪观察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在动物体内的光热疗效 | 第61页 |
3.2.4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体内光热疗效 | 第61-62页 |
3.2.5 荷瘤裸鼠模型的体内药效学研究 | 第62-6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2页 |
3.3.1 阿霉素-金核壳纳米粒(DAuNS)的体内分布情况 | 第63-64页 |
3.3.2 红外热像仪比较不同金纳米材料在动物体内的光热疗效 | 第64页 |
3.3.3 H&E染色比较DAuNS和HAuNS体内光热疗效 | 第64-66页 |
3.3.4 荷瘤裸鼠模型的体内药效学研究 | 第66-72页 |
3.4 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综述 | 第80-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作者简介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