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开采论文--非金属矿开采论文--化学工业和化学肥料工业原料开采论文

钙芒硝不同温度溶浸作用下力学特性弱化及内部细观结构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4-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1 钙芒硝矿床开采技术研究现状第16页
        1.2.2 含夹层盐岩溶腔储库建造及稳定性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3 钙芒硝溶解特性及其基本力学特性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4 CT技术在岩石细观结构研究中的应用第18-19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9-22页
第二章 钙芒硝不同温度溶浸作用下的弱化机理第22-32页
    2.1 钙芒硝矿石的成分与结构第22-23页
    2.2 钙芒硝可溶矿物溶解机制第23-27页
    2.3 钙芒硝矿物膨胀崩解机制第27-29页
    2.4 水-软岩作用微观力学机制第29-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不同温度溶浸作用下钙芒硝力学特性试验第32-48页
    3.1 试验概况第32页
    3.2 自然状态钙芒硝岩盐力学特性试验第32-37页
        3.2.1 自然状态钙芒硝岩盐单轴压缩试验第32-34页
        3.2.2 自然状态钙芒硝岩盐巴西劈裂试验第34-35页
        3.2.3 自然状态钙芒硝岩盐变角剪切试验第35-37页
    3.3 不同温度水溶液溶浸作用下钙芒硝力学特性试验第37-46页
        3.3.1 不同温度溶浸作用下钙芒硝单轴压缩试验第37-42页
        3.3.2 不同温度溶浸作用下钙芒硝抗拉试验第42-44页
        3.3.3 不同温度溶浸作用下钙芒硝剪切试验第44-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不同溶浸-应力条件下钙芒硝细观孔裂隙变化规律第48-86页
    4.1 试验概况第48-54页
        4.1.1 钙芒硝岩样第48-50页
        4.1.2 试验设备第50-52页
        4.1.3 试验试件第52页
        4.1.4 试验步骤第52-54页
    4.2 钙芒硝损伤CT数分布特征第54-63页
        4.2.1 35℃水溶液溶浸后轴向载荷作用下岩石损伤CT数分布特征第55-59页
        4.2.2 65℃水溶液溶浸后轴向载荷作用下岩石损伤CT数分布特征第59-61页
        4.2.3 95℃水溶液溶浸后轴向载荷作用下岩石损伤CT数分布特征第61-62页
        4.2.4 钙芒硝CT数分布影响因素分析第62-63页
    4.3 不同溶浸-应力条件下钙芒硝裂纹变化规律第63-67页
        4.3.1 35℃水溶液溶浸后轴向载荷作用下裂纹变化规律第64-65页
        4.3.2 65℃水溶液溶浸后轴向载荷作用下裂纹变化规律第65-66页
        4.3.3 95℃水溶液溶浸后轴向载荷作用下裂纹变化规律第66-67页
    4.4 不同溶浸-应力条件下钙芒硝裂纹数量变化规律第67-77页
        4.4.1 裂纹识别统计方法步骤第67-72页
        4.4.2 35℃水溶液溶浸后轴向载荷作用下不同类型裂纹数量第72-73页
        4.4.3 65℃水溶液溶浸后轴向载荷作用下不同类型裂纹数量第73-74页
        4.4.4 95℃水溶液溶浸后轴向载荷作用下不同类型裂纹数量第74-75页
        4.4.5 钙芒硝裂纹数量的影响因素第75页
        4.4.6 溶浸弱化后应力作用下钙芒硝裂纹扩展机制第75-77页
    4.5 不同溶浸-应力条件下钙芒硝孔隙结构变化规律第77-84页
        4.5.1 35℃水溶液溶浸后轴向载荷作用下孔隙结构变化规律第77-81页
        4.5.2 65℃水溶液溶浸后轴向载荷作用下孔隙结构变化规律第81-82页
        4.5.3 95℃水溶液溶浸后轴向载荷作用下孔隙结构变化规律第82页
        4.5.4 结果对比讨论第82-84页
    4.6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6-90页
    5.1 主要结论第86-87页
    5.2 不足与展望第87-90页
参考文献第90-96页
致谢第96-9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核壳结构金纳米材料用于肿瘤的近红外光热治疗研究
下一篇:IL1Rα-HSA融合蛋白高表达菌株发酵工艺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