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性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研究--以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村)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遗产真实性研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遗产真实性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真实性研究历程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历史村镇保护研究 | 第14-17页 |
1.3.1 国外历史城镇的保护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1.3.2 国内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动态 | 第16-17页 |
1.4 案例借鉴 | 第17-21页 |
1.4.1 日本 | 第17-19页 |
1.4.2 英国 | 第19-20页 |
1.4.3 中国 | 第20-21页 |
1.4.4 小结 | 第21页 |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30页 |
2.1 历史文化村镇 | 第25-27页 |
2.1.1 历史文化村镇概念 | 第25页 |
2.1.2 历史文化村镇分类 | 第25-27页 |
2.2 遗产真实性 | 第27-28页 |
2.2.1 遗产真实性的内涵 | 第27-28页 |
2.2.2 遗产真实性与价值 | 第28页 |
2.2.3 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 | 第28页 |
2.3 遗产真实性与保护规划 | 第28-29页 |
2.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历史文化村镇真实性评价体系构建 | 第30-44页 |
3.1 评价指标选取 | 第31-37页 |
3.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31页 |
3.1.2 评价指标选取 | 第31-37页 |
3.2 评级指标权重确定 | 第37-40页 |
3.3 评价指标体系形成 | 第40-42页 |
3.4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历史文化名镇(村)真实性实证研究 | 第44-69页 |
4.1 研究对象选取 | 第44-45页 |
4.2 陈炉镇 | 第45-51页 |
4.2.1 物质要素 | 第45-49页 |
4.2.2 非物质要素 | 第49-51页 |
4.2.3 保护措施 | 第51页 |
4.3 凤凰镇 | 第51-56页 |
4.3.1 物质要素 | 第51-54页 |
4.3.2 非物质要素 | 第54-55页 |
4.3.3 保护措施 | 第55-56页 |
4.4 党家村 | 第56-62页 |
4.4.1 物质要素 | 第56-61页 |
4.4.2 非物质要素 | 第61-62页 |
4.4.3 保护措施 | 第62页 |
4.5 柏社村 | 第62-65页 |
4.5.1 物质要素 | 第62-64页 |
4.5.2 非物质要素 | 第64页 |
4.5.3 保护措施 | 第64-65页 |
4.6 评价指标体系运用 | 第65-68页 |
4.7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研究 | 第69-81页 |
5.1. 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 | 第69-72页 |
5.1.1 相关保护规划内容 | 第69-70页 |
5.1.2 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内容 | 第70-72页 |
5.2 研究对象保护规划分析 | 第72-74页 |
5.3 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建议 | 第74-80页 |
5.3.1 现状评价 | 第74页 |
5.3.2 保护区划 | 第74页 |
5.3.3 保护措施 | 第74-78页 |
5.3.4 基础设施 | 第78-79页 |
5.3.5 规划实施保障 | 第79-80页 |
5.4 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图表目录 | 第85-88页 |
附录一 | 第88-90页 |
附录二 | 第90-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