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简要述评 | 第11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第2章 小区治理的理论基础及主体结构 | 第13-18页 |
2.1 社区治理理论 | 第13-14页 |
2.2 多中心理论 | 第14页 |
2.3 小区治理中的主体及其结构 | 第14-18页 |
2.3.1 业主及业主委员会 | 第14-15页 |
2.3.2 居民委员会和以街道办事处为主的基层政府部门 | 第15-16页 |
2.3.3 物业公司 | 第16-17页 |
2.3.4 社会组织 | 第17-18页 |
第3章 三个典型小区治理模式 | 第18-23页 |
3.1 业主自治型小区治理模式 | 第18-19页 |
3.2 政府引导型小区治理模式 | 第19-21页 |
3.3 社会组织参与型小区治理模式 | 第21-22页 |
3.4 启示 | 第22-23页 |
第4章 M小区治理现状 | 第23-29页 |
4.1 Q地区小区治理现状 | 第23-26页 |
4.1.1 Q地区小区治理的优势条件 | 第23页 |
4.1.2 Q地区城市住宅小区治理的问题 | 第23-25页 |
4.1.3 Q地区小区治理矛盾频发地带 | 第25-26页 |
4.2 M小区治理的突出问题 | 第26-29页 |
4.2.1 业主委员会“不作为、乱作为” | 第26-27页 |
4.2.2 物业公司与业主矛盾时有发生 | 第27页 |
4.2.3 多元主体间共治关系断裂 | 第27-29页 |
第5章 社工介入小区治理的路径 | 第29-38页 |
5.1 M小区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1页 |
5.1.1 宏观层次的原因 | 第29页 |
5.1.2 中观层次的原因 | 第29-30页 |
5.1.3 微观层次的原因 | 第30-31页 |
5.2 宏观中观层次上,社工提供的建议 | 第31-33页 |
5.2.1 宏观层次上,落实新制度与出台新政策 | 第31-32页 |
5.2.2 中观层次上,完善设施与提供安全保障 | 第32-33页 |
5.3 微观层次上,社工介入的具体路径 | 第33-38页 |
5.3.1 第一阶段:明确主体职能 | 第33-35页 |
5.3.2 第二阶段:制定小区协商制度 | 第35-36页 |
5.3.3 第三阶段:培养业主自治意识,推动小区自组织发展 | 第36-38页 |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 第38-40页 |
6.1 总结 | 第38-39页 |
6.2 反思 | 第39-40页 |
附录A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