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7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7-8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1.3.1 公共政策终结的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3.2 “驻京办”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1.5.1 研究理论的创新 | 第14页 |
1.5.2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14-15页 |
2 政策终结概述 | 第15-18页 |
2.1 政策终结的内涵 | 第15页 |
2.2 政策终结的模式 | 第15页 |
2.3 政策终结的阻碍因素 | 第15-16页 |
2.3.1 逻辑上的阻碍因素 | 第15-16页 |
2.3.2 非逻辑上的阻碍因素 | 第16页 |
2.4 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选择 | 第16-18页 |
2.4.1 缓和抵触情绪,积极争取政策终结支持力量 | 第16-17页 |
2.4.2 选取恰当的终结时机 | 第17页 |
2.4.3 新政策出台与旧政策终止并举 | 第17-18页 |
3 分析框架:多源流理论 | 第18-21页 |
3.1 多源流理论的渊源 | 第18页 |
3.2 多源流理论的构成 | 第18-19页 |
3.2.1 独立运作的三大源流: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 | 第18-19页 |
3.2.2 多源流耦合:政策之窗的开启 | 第19页 |
3.3 多源流理论的适用性 | 第19-20页 |
3.3.1 总体上在中国具备适用性 | 第19-20页 |
3.3.2 基于中国决策情境修正的多源流模型 | 第20页 |
3.4 多源流理论对政策终结的解释逻辑 | 第20-21页 |
4 “驻京办”的发展历程 | 第21-24页 |
4.1 “驻京办”的创设阶段 | 第21页 |
4.2 “驻京办”的发展壮大阶段 | 第21页 |
4.3 “驻京办”职能异化的阶段 | 第21-22页 |
4.4 “驻京办”岌岌可危的阶段 | 第22-23页 |
4.5 “驻京办”大撤退 | 第23-24页 |
5 “驻京办”撤销的多源流分析 | 第24-30页 |
5.1 问题源流: “驻京办”撤销何以成为焦点议题 | 第24-26页 |
5.1.1 社会指标异常:超额的 “驻京办”机构以及行政管理支出 | 第24-25页 |
5.1.2 焦点事件:山东 “潍坊事件”和河南 “茅台酒事件” | 第25页 |
5.1.3 负面政策反馈:监管 “中空”地带、乱象发展 | 第25-26页 |
5.2 政策源流:政策建议怎样漂进与漂出 | 第26-27页 |
5.2.1 “驻京办”的撤留争议 | 第26-27页 |
5.2.2 关于 “驻京办”撤销后的政策建议 | 第27页 |
5.3 政治源流:国民情绪、执政党政治取向、政府改革 | 第27-28页 |
5.3.1 国民情绪:媒体曝光率上升表达公众关注度 | 第27页 |
5.3.2 执政党政治取向:重申廉洁执政、服务于民的执政理念 | 第27-28页 |
5.3.3 政府分权改革: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 | 第28页 |
5.4 多源流的耦合:政策之窗开启 | 第28-30页 |
6 结语 | 第30-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