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11-12页 |
1. 研究原因 | 第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三) 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 | 第19-20页 |
1. 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2. 研究的问题 | 第20页 |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2.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一、实施翻转课堂的原因 | 第21-28页 |
(一) 指导思想推动翻转课堂的实施 | 第21页 |
(二) 理论基础指导翻转课堂的开展 | 第21-23页 |
1. 个性化教学理论 | 第21页 |
2.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第21-22页 |
3. 关注人格的教学理论 | 第22页 |
4. 探究式教学理论 | 第22-23页 |
5. 程序教学理论 | 第23页 |
(三) 求新求变推动翻转课堂的发展 | 第23-28页 |
1. 传统课堂的不足催生着翻转课堂 | 第23-24页 |
2. 国外经验与内在优势为实施翻转课堂提供动力 | 第24-28页 |
二、翻转课堂模式的实践 | 第28-32页 |
(一) 翻转课堂模式探究 | 第28-29页 |
(二) 思想政治课翻转教学案例展示 | 第29-32页 |
1. 自学质疑阶段案例展示 | 第30-31页 |
2. 训练展示课阶段案例呈现 | 第31-32页 |
三、翻转课堂模式的初步成效与困境 | 第32-41页 |
(一) 翻转课堂模式的初步成效 | 第32-37页 |
1. 翻转课堂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 第32-34页 |
2. 翻转课堂的推进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 第34-36页 |
3. 翻转模式的实施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 第36页 |
4. 翻转模式的实施形成了独具学校特色的翻转教学模式 | 第36-37页 |
(二) 翻转课堂模式面临的不足与困境 | 第37-41页 |
1. 思想政治翻转课堂的不足 | 第38-40页 |
2. 思想政治翻转课堂发展困境 | 第40-41页 |
四、推进高中思想政治翻转课堂的变革 | 第41-47页 |
(一) 理性看待思想政治翻转课堂的发展 | 第41-42页 |
1. 积极利用良好的地域优势开展翻转课堂 | 第41页 |
2. 思想政治翻转课堂应更加关注教学的连贯性 | 第41-42页 |
(二) 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翻转课堂中的适应性 | 第42-43页 |
1. 翻转课堂的形式、内容呈现上更贴近学生实际 | 第42页 |
2. 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整体氛围 | 第42-43页 |
(三) 提升思想政治翻转课堂教师的专业素养 | 第43-44页 |
1. 严格把关新进教师的质量,定期给予培训 | 第43页 |
2. 在实践中锻炼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调控的能力 | 第43-44页 |
3. 教师有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 第44页 |
(四) 与时俱进改进学校思想政治翻转课堂的评价标准 | 第44-45页 |
1. 由关注学生升学率转向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 第45页 |
2. 关注课堂“结果性评价”转为“过程性评价” | 第45页 |
(五) 创设与翻转课堂相适应的校园氛围 | 第45-47页 |
1. 形成与翻转课堂相一致的学习氛围 | 第45-46页 |
2. 建设智慧校园,实施智慧教育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