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

本科师范生“双导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青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全科专业为例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8-25页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第8-10页
        (一)选题背景第8-9页
        (二)选题意义第9-10页
    二、研究综述第10-23页
        (一)导师制的相关研究第10-14页
        (二)双导师制的相关研究第14-18页
        (三)导师助理的相关研究第18-20页
        (四)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第20-23页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3页
    四、研究方法第23-24页
        (一)文献研究法第23页
        (二)问卷调查法第23页
        (三)访谈法第23-24页
    五、研究目的与思路第24-25页
        (一)研究目的第24页
        (二)研究思路第24-25页
第一章 学生“双导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理论探讨第25-30页
    一、核心概念界定第25-26页
        (一)双导师+第25页
        (二)教学实践能力第25页
        (三)培养模式第25页
        (四)“双导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第25-26页
    二、主要理论基础第26-30页
        (一)缄默知识理论第26页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26-28页
        (三)系统理论第28-30页
第二章 本科师范生“双导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概况研究第30-37页
    一、构成要素及其责任义务第30-32页
        (一)校内导师的责任义务第30-31页
        (二)校外导师的责任义务第31页
        (三)导师助理的责任义务第31-32页
        (四)学生的责任义务第32页
    二、具体实施步骤第32-35页
        (一)遴选导师第32页
        (二)建立导师队伍第32-33页
        (三)明确职责义务第33页
        (四)分配导师第33页
        (五)组织指导学生第33-34页
        (六)定期交流讨论第34-35页
    三、实施要求第35-37页
        (一)建立导师领导小组第35页
        (二)建立与实践基地学校的长期合作关系第35-36页
        (三)处理好导师与辅导员的关系第36-37页
第三章“双导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情况的相关调查分析第37-59页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第37页
    二、调查内容及设计思路第37-38页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第38-59页
        (一)关于“双导师+”培养模式认同度的调查第38-40页
        (二)关于“双导师+”责任义务落实情况的调查第40-46页
        (三)关于“双导师+”培养模式实施中沟通情况的调查第46-52页
        (四)关于“双导师+”培养模式实施中管理与评价的调查第52-55页
        (五)关于“双导师+”培养模式实施效果的调查第55-59页
第四章 本科师范生“双导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完善建议第59-69页
    一、关键性因素分析第59-61页
        (一)构建原则第59-60页
        (二)构建要求第60-61页
    二、“双导师+”培养模式的完善建议第61-69页
        (一)明确培养目标,增强项目认同感第61页
        (二)增加实践比重,完善实施过程第61-62页
        (三)提高“双导师+”的责任意识和指导能力第62-63页
        (四)提高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和反思性第63-64页
        (五)建立基于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沟通机制第64-65页
        (六)建立全面系统的管理和评价制度第65-67页
        (七)增强模式实施的平台保障第67-6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2页
    一、研究的结论第69-71页
        (一)“双导师+”培养模式符合小学教育专业对师范生的培养要求..62第69页
        (二)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是系统性工程,要注意资源的全方位协调第69-70页
        (三)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教师发展共同体的作用63第70页
        (四)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共同体的作用63(五)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第70-71页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7页
附录一:调查问卷第77-80页
附录二:访谈提纲第80-82页
致谢第82-84页
个人简介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数据研究方法在教育领域的运用研究
下一篇:刺绣类非物质文化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