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汽车电磁兼容仿真预测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国外汽车电磁电容仿真预测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汽车电磁兼容仿真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国内外汽车电磁测试环境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2 整车系统电磁兼容性分析 | 第16-22页 |
2.1 整车电磁环境分析 | 第16页 |
2.2 电磁干扰源 | 第16-17页 |
2.3 电磁干扰原理 | 第17页 |
2.3.1 电磁干扰三要素 | 第17页 |
2.3.2 电磁干扰形成机理 | 第17页 |
2.4 电磁干扰的传输途径 | 第17-20页 |
2.4.1 传导耦合的一般性分析 | 第17-19页 |
2.4.2 辐射耦合的一般性分析 | 第19页 |
2.4.3 近场耦合与远场耦合 | 第19-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3 整车电磁抗扰实验 | 第22-40页 |
3.1 整车电磁抗扰的实验ISO 11451-2 标准 | 第22-24页 |
3.1.1 实验条件 | 第22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22页 |
3.1.3 场标定基本程序 | 第22页 |
3.1.4 参考点和参考线 | 第22-23页 |
3.1.5 实验步骤 | 第23-24页 |
3.1.6 实验程序 | 第24页 |
3.2 整车电磁抗扰电场分布测试实验 | 第24-39页 |
3.2.1 实验流程 | 第25页 |
3.2.2 喇叭天线标定 | 第25-32页 |
3.2.3 整车电磁抗扰实验 | 第32-39页 |
3.3 本章总结 | 第39-40页 |
4 整车电磁抗扰仿真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第40-58页 |
4.1 有限元法 | 第40-41页 |
4.2 软件介绍 | 第41-42页 |
4.2.1 Hypermesh软件的介绍 | 第41页 |
4.2.2 FEKO软件的介绍 | 第41页 |
4.2.3 Antenna Magus软件的介绍 | 第41-42页 |
4.3 多软件联合建模方法 | 第42-43页 |
4.4 整车有限元模型建模的具体过程 | 第43-49页 |
4.4.1 网格尺寸计算 | 第43-44页 |
4.4.2 汽车CATIA模型的处理及剖分 | 第44-49页 |
4.4.3 整车网格 | 第49页 |
4.5 喇叭天线模型建立 | 第49页 |
4.6 以喇叭天线为辐射源的整车抗扰仿真 | 第49-54页 |
4.6.1 喇叭天线校准 | 第50-51页 |
4.6.2 仿真环境参数设置 | 第51-52页 |
4.6.3 仿真结果 | 第52-54页 |
4.7 以平面波为辐射源的整车抗扰 | 第54-57页 |
4.7.1 平面波 | 第54页 |
4.7.2 平面波校准 | 第54-55页 |
4.7.3 仿真运行 | 第55页 |
4.7.4 仿真结果 | 第55-5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数据分析 | 第58-68页 |
5.1 误差 | 第58页 |
5.2 误差产生因素 | 第58页 |
5.3 标准差 | 第58-59页 |
5.4 数据分析 | 第59-67页 |
5.4.1 实验与仿真数据对比图 | 第59-62页 |
5.4.2 离散度对比 | 第62-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结论 | 第68-70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8页 |
6.2 创新点 | 第68-69页 |
6.3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附录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