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AEB仿真控制算法优化及验证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汽车AEB仿真控制算法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2 汽车主动安全研究的状况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状况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状况 | 第11-13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4 汽车AEB系统功能分析 | 第14-15页 |
1.5 汽车制动距离计算方法 | 第15-16页 |
1.6 不同国家的AEB系统检测方法 | 第16-19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2 汽车AEB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建立 | 第20-26页 |
2.1 引言 | 第20-21页 |
2.2 车辆动力学仿真软件选型及介绍 | 第21-22页 |
2.3 利用CARSIM建立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3 汽车AEB驾驶员在环系统建立 | 第26-34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汽车AEB系统的硬件模拟器 | 第26-27页 |
3.3 场景及传感器建模软件与系统控制软件介绍 | 第27-29页 |
3.4 场景与传感器模型建立 | 第29-33页 |
3.4.1 场景建立 | 第29-30页 |
3.4.2 传感器建立 | 第30页 |
3.4.3 驾驶员输入硬件配置 | 第30-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AEB系统控制算法 | 第34-58页 |
4.1 引言 | 第34页 |
4.2 AEB系统的信号处理 | 第34-35页 |
4.3 安全距离模型分析 | 第35-41页 |
4.3.1 Mazda模型 | 第35-36页 |
4.3.2 Honda模型 | 第36-37页 |
4.3.3 Berkeley模型 | 第37-39页 |
4.3.4 SeungwukMoon模型 | 第39-40页 |
4.3.5 TTC模型 | 第40-41页 |
4.4 PRESCAN安全距离仿真结果 | 第41-43页 |
4.5 复杂场景AEB系统控制算法 | 第43-55页 |
4.5.1 多个目标车的AEB系统控制算法 | 第43-44页 |
4.5.2 不同车道的车辆识别 | 第44-45页 |
4.5.3 驾驶员变道时AEB系统控制算法 | 第45页 |
4.5.4 弯道工况的AEB系统控制算法 | 第45-49页 |
4.5.5 交叉轨迹工况的AEB系统控制算法 | 第49-55页 |
4.6 AEB系统控制算法执行逻辑分析 | 第55-5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基于EURO-NCAP的AEB系统验证与优化 | 第58-70页 |
5.1 基于EURO-NCAP的AEB实验的介绍 | 第58-60页 |
5.1.1 测试环境要求 | 第58页 |
5.1.2 测试前的车辆准备 | 第58-59页 |
5.1.3 实验车的预热 | 第59-60页 |
5.2 AEB系统试验场地模型建模 | 第60-61页 |
5.3 AEB试验仿真结果 | 第61-62页 |
5.4 AEB系统优化 | 第62-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0-7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