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安全科学论文--安全管理(劳动保护管理)论文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引导机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9页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第13-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5-2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9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9-23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23-24页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4-27页
        1.3.1 研究思路第24-26页
        1.3.2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4 创新之处第27-29页
第2章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引导机制研究框架的确立第29-46页
    2.1 高主动性个体及其行为影响因素结构分析第29-35页
        2.1.1 高主动性个体内涵及特征第29-31页
        2.1.2 个体的行为模式梳理第31-33页
        2.1.3 高主动性个体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划分第33-35页
    2.2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及其管理依据分析第35-39页
        2.2.1 安全生产行为内涵及研究范畴的界定第35-37页
        2.2.2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的管理依据分析第37-39页
    2.3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与管理机制的关系分析第39-42页
        2.3.1 管理机制的内涵及分类第39-40页
        2.3.2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管理机制的选择第40-42页
    2.4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引导机制研究框架的确立第42-45页
        2.4.1 引导机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第42-44页
        2.4.2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引导机制的研究框架第44-45页
    2.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3章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内隐影响因素的构成研究第46-65页
    3.1 基于内隐认知的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内隐影响因素识别第46-51页
        3.1.1 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内隐影响因素的内涵界定第46-47页
        3.1.2 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内隐影响因素的选取第47-50页
        3.1.3 高主动性个体对内隐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讨论第50-51页
    3.2 高主动性个体敏感性内隐影响因素研究假设的提出第51-57页
        3.2.1 敏感性内隐影响因素研究的汇总第51-52页
        3.2.2 理论假设的提出第52-54页
        3.2.3 验证方法的选取第54-55页
        3.2.4 实验假设的确定第55-57页
    3.3 基于ERPs的实验验证第57-62页
        3.3.1 实验参数的论证及确定第57-60页
        3.3.2 行为数据结果第60-61页
        3.3.3 ERPs数据结果第61-62页
    3.4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内隐影响因素的确认第62-64页
    3.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4章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内隐影响因素作用关系研究第65-80页
    4.1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内隐影响因素关系的理论构建第65-68页
        4.1.1 理论假设的提出第65-68页
        4.1.2 理论框架的确定第68页
    4.2 实证方案设计及实施第68-73页
        4.2.1 实证方法的选取与模型的构建第68-70页
        4.2.2 数据收集及量表设计第70-72页
        4.2.3 量表的检验第72-73页
    4.3 实证结果第73-76页
        4.3.1 实证分析结果第73-75页
        4.3.2 实证结果讨论第75-76页
    4.4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内隐影响因素关系的确认第76-79页
    4.5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5章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外显影响因素的构成研究第80-103页
    5.1 基于扎根理论的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外显影响因素识别第80-85页
        5.1.1 扎根方案第80-82页
        5.1.2 访谈与编码第82-85页
    5.2 基于镜像映射的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外显影响因素识别第85-91页
        5.2.1 可镜像性分析第85-87页
        5.2.2 镜像映射过程第87-91页
    5.3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外显影响因素的整合第91-101页
        5.3.1 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外显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第91-99页
        5.3.2 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外显影响因素构成的关系梳理第99-100页
        5.3.3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外显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讨论第100-101页
    5.4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外显影响因素的确认第101-102页
    5.5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6章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外显影响因素作用关系研究第103-123页
    6.1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外显影响因素关系的理论构建第103-107页
        6.1.1 理论假设的提出第103-107页
        6.1.2 理论框架的确定第107页
    6.2 实证方案设计及实施第107-112页
        6.2.1 实证方法的选取与模型的构建第107-109页
        6.2.2 数据收集及量表设计第109-110页
        6.2.3 量表的检验第110-112页
    6.3 实证结果第112-119页
        6.3.1 实证分析结果第112-117页
        6.3.2 实证结果讨论第117-119页
    6.4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外显影响因素关系的确认第119-122页
    6.5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第7章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引导机制建设的建议第123-140页
    7.1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关系新要求的提出第123-129页
        7.1.1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影响因素构成及作用关系第123-126页
        7.1.2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影响因素作用关系的新特征第126-128页
        7.1.3 引导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的新需求第128-129页
    7.2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引导机制应用系统功能分析第129-134页
        7.2.1 一般引导机制系统的功能构成第129-131页
        7.2.2 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引导机制应用系统的新功能分析第131-134页
    7.3 引导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的应用建议第134-139页
        7.3.1 引导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的导向建议第134-136页
        7.3.2 引导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的控制建议第136-137页
        7.3.3 引导高主动性个体安全生产行为的矫正建议第137-139页
    7.4 本章小结第139-140页
结论第140-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6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67-168页
致谢第168-170页
附录第170-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压柔性直流环网控制装置选址定容技术研究
下一篇:脱硫浆液池起泡溢流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