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3-16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一) 概念诠释 | 第17-18页 |
(二) 文化遗产保护原则 | 第18页 |
(三) 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第3章 景宁的畲族及其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 第20-31页 |
一、景宁畲族概况 | 第20-22页 |
(一) 畲族渊源 | 第20页 |
(二) 区位情况 | 第20-21页 |
(三) 自然环境 | 第21页 |
(四) 人口状况 | 第21页 |
(五)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1-22页 |
二、畲族文化遗产 | 第22-27页 |
(一) 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22-24页 |
(二) 畲族物质文化遗产 | 第24-27页 |
三、畲族文化遗产的价值 | 第27-28页 |
(一) 历史价值 | 第27页 |
(二) 教育价值 | 第27页 |
(三) 政治价值 | 第27页 |
(四) 经济价值 | 第27页 |
(五) 社会价值 | 第27-28页 |
(六) 科研价值 | 第28页 |
(七) 旅游开发价值 | 第28页 |
四、畲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实践 | 第28-31页 |
(一) 畲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实践 | 第28-29页 |
(二) 畲族文化遗产开发对保护的意义 | 第29-31页 |
第4章 景宁畲族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 第31-41页 |
一、政策引领与法律、机制保障相结合 | 第31-32页 |
(一) 各级政府出台政策扶持文化发展 | 第31页 |
(二) 制定实行地方文化保护法规 | 第31页 |
(三) 纳入督查考核机制 | 第31-32页 |
二、自然生态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相结合 | 第32-33页 |
(一) 凸显生态禀赋,确立生态优势 | 第32页 |
(二) 经济发展的帮扶和飞地模式 | 第32页 |
(三) 畲族原生态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和重点保护 | 第32-33页 |
三、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 | 第33-35页 |
(一) 做好文化遗产基础保护工作 | 第33页 |
(二) 营造浓厚的畲族文化氛围 | 第33-34页 |
(三) 合理开发利用 | 第34-35页 |
四、文化遗产管理和平台展示相结合 | 第35-41页 |
(一) 积极开展畲族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 第35-37页 |
(二) 建立传承人制度,提升民众保护意识 | 第37-38页 |
(三) 打造文化节庆品牌 | 第38页 |
(四)打造新的畲族文化遗产展示空间 | 第38-39页 |
(五) 形成了非遗保护的景宁经验 | 第39-41页 |
第5章 景宁畲族文化遗产旅游进一步开发的SWOT分析 | 第41-52页 |
一、优势 | 第41-44页 |
(一) 资源独特,区位优势明显 | 第41-42页 |
(二)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 | 第42页 |
(三) 规划引领项目带动 | 第42页 |
(四) 政府主动引导,重视民众需求 | 第42-43页 |
(五) 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 第43-44页 |
二、劣势 | 第44-48页 |
(一) 文旅融合低 | 第44-45页 |
(二) 消费低、市场认可度不够高 | 第45页 |
(三) 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 第45-46页 |
(四) 社区参与不足 | 第46页 |
(五) 特色节庆活动的延展力不够,溢出效应不明显 | 第46-47页 |
(六) 受天气和季节影响大 | 第47页 |
(七) 智慧旅游建设有待完善 | 第47-48页 |
三、机会 | 第48-49页 |
(一) 旅游行为主体及需求的变化 | 第48-49页 |
(二) 政府推动全域旅游 | 第49页 |
(三) 丽水开启高铁时代 | 第49页 |
(四) 旅游经济促进文化交流 | 第49页 |
四、威胁 | 第49-52页 |
(一) 旅游市场竞争的威胁 | 第49-50页 |
(二) 相关利益者的矛盾 | 第50页 |
(三) 旅游开发带来的文化冲击 | 第50-52页 |
第6章 景宁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存在的不足 | 第52-57页 |
一、畲族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受到冲击 | 第52-53页 |
(一) 强势文化对畲族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冲击 | 第52页 |
(二) 非遗项目过度被开发 | 第52页 |
(三) 安全保障有待提高 | 第52-53页 |
二、畲族文化遗产整体性要素保障不足 | 第53页 |
(一) 畲族文化遗产资金保障不足 | 第53页 |
(二) 法律体系保障不完善 | 第53页 |
(三) 人才培养储备不足 | 第53页 |
三、可持续性内生动力不足 | 第53-55页 |
(一) 政策依赖性高 | 第53-54页 |
(二) 保护意识不高的客观性 | 第54页 |
(三) 保护合力尚未形成 | 第54-55页 |
四、畲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用不足 | 第55-57页 |
(一) 旅游要素体系不够完善 | 第55页 |
(二) 旅游产业融合度低 | 第55页 |
(三) 旅游品牌不够突出 | 第55页 |
(四) 开发利用效益低 | 第55-57页 |
第7章 景宁畲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建议 | 第57-72页 |
一、畲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议 | 第57-63页 |
(一) 加强要素保障,提升可持续性 | 第57-58页 |
(二) 促进畲族文化的传承,提升内生动力 | 第58-60页 |
(三) 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保护和开发和谐发展 | 第60-61页 |
(四) 创新保护模式,注重科技力量 | 第61-63页 |
二、畲族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建议 | 第63-72页 |
(一) 强化政府主导地位,以科学规划引领 | 第63-65页 |
(二) 完善旅游配套服务,提升旅游服务能力 | 第65-66页 |
(三) 提升旅游开发管理能力 | 第66-67页 |
(四)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 第67-68页 |
(五) 深化旅游体验 | 第68-69页 |
(六) 打造旅游开发共同体 | 第69-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