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非金属复合材料论文

高性能多孔硫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6-32页
    1.1 引言第16页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第16-18页
    1.3 锂硫电池概述第18-22页
        1.3.1 锂硫电池工作原理第19-20页
        1.3.2 影响锂硫电池性能的因素第20-22页
    1.4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22-27页
        1.4.1 硫/碳复合正极材料第22-25页
        1.4.2 硫/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第25-26页
        1.4.3 硫/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第26-27页
    1.5 锂硫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27页
    1.6 电解液的研究进展第27-30页
        1.6.1 液态电解质第28-29页
        1.6.2 固态电解质第29-30页
    1.7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第30-32页
第2章 实验方法第32-38页
    2.1 实验材料第32-33页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33页
    2.3 电极的制备及电池的组装第33-35页
        2.3.1 浆料的调制第33-34页
        2.3.2 正极片的制备第34页
        2.3.3 电池组装第34-35页
    2.4 材料结构测试及表征方法第35-36页
        2.4.1 X射线衍射第35页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35页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35页
        2.4.4 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第35页
        2.4.5 热重分析第35页
        2.4.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第35-36页
        2.4.7 紫外吸收光谱第36页
        2.4.8 X-射线光电子能谱第36页
    2.5 电化学性能表征第36-38页
        2.5.1 充放电测试第36页
        2.5.2 交流阻抗测试第36页
        2.5.3 循环伏安测试第36-38页
第3章 有序介孔碳/硫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石墨烯的包覆研究第38-59页
    3.1 引言第38-39页
    3.2 实验方法第39-40页
        3.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第39页
        3.2.2 SBA-15的制备第39页
        3.2.3 CMK-3的制备及表面修饰第39-40页
        3.2.4 硫/碳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第40页
    3.3 氧化石墨烯的扫描电镜分析第40-41页
    3.4 SBA-15的结构分析第41-43页
    3.5 酸碱性环境对氧化石墨烯包覆效果的影响第43-44页
    3.6 桥联剂对氧化石墨烯包覆效果的影响第44-57页
        3.6.1 结构与形貌分析第44-49页
        3.6.2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49-57页
    3.7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4章 多孔聚苯胺/硫复合正极材料的研究第59-74页
    4.1 引言第59页
    4.2 实验方法第59-60页
        4.2.1 M-PANI的制备第59-60页
        4.2.2 M-PANI/S的制备第60页
    4.3 聚合时间对聚苯胺形貌的影响第60-65页
        4.3.1 扫描电镜分析第60-62页
        4.3.2 透射电镜分析第62-65页
    4.4 M-PANI/S的结构与性能研究第65-73页
        4.4.1 结构与形貌分析第65-66页
        4.4.2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66-73页
    4.5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5章 TiO_2/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石墨烯的包覆研究第74-96页
    5.1 引言第74页
    5.2 实验过程第74-75页
        5.2.1 S/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第74-75页
        5.2.2 G-TiO_2@S的制备第75页
    5.3 烧结温度对S/TiO_2复合材料的影响第75-85页
        5.3.1 结构和形貌表征第76-79页
        5.3.2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79-85页
    5.4 石墨烯包覆对TiO_2/S复合材料的影响第85-94页
        5.4.1 结构和形貌表征第85-87页
        5.4.2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87-94页
    5.5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6-98页
    6.1 论文主要结论第96-97页
    6.2 展望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9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r和Ce掺杂的氧化锆表面上一氧化碳和镍团簇的吸附
下一篇:棒状钛包铝基惰性复合阳极材料的脉冲电沉积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