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页 |
(三) 研究现状分析 | 第8-10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8-9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四)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0-11页 |
(五)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一、高层次人才引进概述 | 第12-15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页 |
1. 高层次人才 | 第12页 |
2. 高层次人才引进 | 第12页 |
(二)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2-13页 |
2. 人才流动理论 | 第13-14页 |
3. 人才激励理论 | 第14-15页 |
二、韶关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发展现状分析 | 第15-24页 |
(一) 韶关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 第15-16页 |
(二) 韶关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主体体系 | 第16-17页 |
(三) 韶关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现状 | 第17-21页 |
1. 规范高层次人才的衡量标准 | 第17-18页 |
2. 明确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 | 第18-20页 |
3. 健全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 第20-21页 |
4. 建立高层次人才测评机制 | 第21页 |
(四) 韶关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基本成效 | 第21-24页 |
1. 高层次人才总量有所增长 | 第21-22页 |
2. 带动产业发展,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 第22页 |
3. 高层次人才满意度有所提升 | 第22-24页 |
三、韶关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第24-31页 |
(一) 问卷调查分析 | 第24-26页 |
1. 高层次人才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2. 满意度和需求情况 | 第25-26页 |
(二) 韶关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1. 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速度缓慢、总体数量仍然不足 | 第26页 |
2. 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结构比例失衡 | 第26-27页 |
3. 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单一 | 第27页 |
4. 高层次人才引进效果不佳 | 第27-28页 |
(三) 韶关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28-31页 |
1. 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吸引力不足 | 第28-29页 |
2. 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体制不畅 | 第29页 |
3. 高层次人才使用管理失当 | 第29-31页 |
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经验借鉴 | 第31-34页 |
(一) 境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先进经验 | 第31-32页 |
(二) 国内同级别城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成功经验 | 第32-33页 |
1. 江苏省宿迁市的“错位引才” | 第32页 |
2. 江西省吉安市的“柔性引进” | 第32-33页 |
(三) 国内外经验对韶关的启示 | 第33-34页 |
五、韶关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对策建议 | 第34-41页 |
(一)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人才吸引力 | 第34-37页 |
1. 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人才集聚 | 第34-35页 |
2. 打造人才发展平台,加强人才载体建设 | 第35-37页 |
(二) 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畅通人才引进渠道 | 第37-39页 |
1. 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进整体规划 | 第37-38页 |
2. 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 | 第38-39页 |
3. 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 | 第39页 |
(三) 尊重人才主体地位,实现人才使用和管理科学化 | 第39-41页 |
1. 完善人才发现评价机制 | 第39-40页 |
2. 建立人才退出机制 | 第40页 |
3.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 第40页 |
4. 建立合理顺畅的人才流动机制 | 第40-41页 |
研究结论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韶关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调查问卷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