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 第5-8页 |
摘要 | 第9-22页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第22-26页 |
英文部分 | 第26-142页 |
CHAPTER 1:INTRODUCTION | 第26-54页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第26-29页 |
1.2 Literature review | 第29-48页 |
1.2.1 Basics of photosynthesis | 第29-34页 |
1.2.2 Process-based models | 第34-38页 |
1.2.3 LUE models | 第38-42页 |
1.2.4 Brief review on photochemical reflectance index | 第42-48页 |
1.3 Research objectives | 第48-51页 |
1.4 Key problems | 第51-54页 |
CHAPTER 2:THE STUDY SITE, MATERIALS AND METHODOLOGY | 第54-68页 |
2.1 The study site | 第54-56页 |
2.2 Meteorological measurements | 第56-57页 |
2.3 Measurements of canopy structure | 第57-58页 |
2.4 Flux data and LUE calculation | 第58-59页 |
2.5 Multi-Angle spectral observations | 第59-64页 |
2.5.1 iAMSPEC Ⅱsystem | 第59-63页 |
2.5.2 Spectral preprocessing | 第63-64页 |
2.6 PRI calculation | 第64-65页 |
2.7 Conclusions | 第65-68页 |
CHAPTER 3:RELATIONSHIPS BETWEEN BIG-LEAF PRI AND LUE | 第68-94页 |
3.1 Introduction | 第68-69页 |
3.2 Analyses description | 第69页 |
3.3 Results | 第69-83页 |
3.3.1 Variability of PRI with multiple view angles | 第69-71页 |
3.3.2 Seasonal patterns of bioclimatic factors, productivity, PRI, and LUE | 第71-74页 |
3.3.3 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 and LUE | 第74-77页 |
3.3.4 Effects of bioclimatic factors on the ability of PRI as a proxy of LUE | 第77-83页 |
3.4 Discussion | 第83-92页 |
3.4.1 Feasibility of PRI to indicate LUE | 第83-85页 |
3.4.2 Uncertainti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 and LUE | 第85-89页 |
3.4.3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I and LUE in different ecosystems | 第89-92页 |
3.5 Conclusions | 第92-94页 |
CHAPTER 4:TWO-LEAF ALGRITHEMS FOR CANOPY-LEVEL LUE AND PRI | 第94-114页 |
4.1 Introduction | 第94-96页 |
4.2 Recalculation of LUE | 第96-99页 |
4.3 Two-leaf PRI approach | 第99-107页 |
4.3.1 Estimations of P_G and P_Z | 第100-101页 |
4.3.2 Estimations of P_T and P_S | 第101-106页 |
4.3.3 Estimation of two-leaf PRI | 第106-107页 |
4.4 Determinations of the two-leaf PRI | 第107-109页 |
4.5 Evaluations of the two-leaf PRI | 第109-112页 |
4.6 Conclusions | 第112-114页 |
CHAPTER 5:RELATIONSHIPS BETWEEN TWO-LEAFPRI AND LUE | 第114-136页 |
5.1 Introduction | 第114页 |
5.2 Analyses description | 第114-115页 |
5.3 Results | 第115-126页 |
5.3.1 Relationships between half-hourly PRI and LUE at different times of the day over the whole season | 第115-116页 |
5.3.2 Diurnal correlations of half-hourly PRI with LUE | 第116-120页 |
5.3.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 and LUE for the whole growing season | 第120-122页 |
5.3.4 Performance of PRI in tracking diurnal LUE under atmospheric water stress | 第122-126页 |
5.4 Discussion | 第126-134页 |
5.4.1 Applicability/Evaluation of the two-leaf treatment | 第126-128页 |
5.4.2 Limitation of the two-leaf PRI approach | 第128-130页 |
5.4.3 Sensitivity of PRI to atmospheric water stress | 第130-133页 |
5.4.4 Limitations of PRI | 第133-134页 |
5.5 Conclusions | 第134-136页 |
CHAPTER 6:CONCLUSIONS AND FUTURE RESEARCHS | 第136-142页 |
6.1 General conclusions | 第136-138页 |
6.2 Innovation Highlights | 第138-139页 |
6.3 Future Research | 第139-142页 |
REFERENCES | 第142-158页 |
PUBLICATIONS | 第158-160页 |
致谢 | 第160-162页 |
中文概要 | 第162-196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62-17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62-167页 |
1.2.1 光合作用相关基础 | 第163页 |
1.2.2 过程模型 | 第163-165页 |
1.2.3 光能利用率模型 | 第165-166页 |
1.2.4 光化学反射指数简述 | 第166-167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67-168页 |
1.4 关键问题 | 第168-17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数据与方法 | 第170-174页 |
2.1 研究区 | 第170页 |
2.2 气象观测 | 第170页 |
2.3 冠层结构参数测量 | 第170-171页 |
2.4 通量数据及光能利用率的计算 | 第171页 |
2.5 多角度光谱观测 | 第171-172页 |
2.5.1 自动多角度高光谱观测系统 | 第171-172页 |
2.5.2 光谱数据预处理 | 第172页 |
2.6 光化学反射指数的计算 | 第17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172-174页 |
第三章 大叶光化学反射指数与光能利用率的关系 | 第174-180页 |
3.1 引言 | 第174页 |
3.2 分析方法 | 第174页 |
3.3 结果 | 第174-176页 |
3.3.1 光化学反射指数与不同观测角度的关系 | 第174页 |
3.3.2 生物气候因子、生产力、光化学反射指数和光能利用率的季节变化 | 第174-175页 |
3.3.3 不同时间尺度下光化学反射指数和光能利用率的关系 | 第175-176页 |
3.3.4 生物气候因子对光化学反射指数和光能利用率关系的影响 | 第176页 |
3.4 讨论 | 第176-178页 |
3.4.1 光化学反射指数指示光能利用率的可行性 | 第176-177页 |
3.4.2 光化学反射指数与光能利用率相关关系的不确定性 | 第177页 |
3.4.3 不同生态系统光化学反射指数与光能利用率的关系 | 第177-178页 |
3.5 小结 | 第178-180页 |
第四章 区分阴阳叶计算光能利用率和光化学反射指数算法的构建 | 第180-186页 |
4.1 引言 | 第180页 |
4.2 光能利用率新算法 | 第180-181页 |
4.3 两叶光化学反射指数算法 | 第181-183页 |
4.3.1 光照背景和阴影背景比例的估算 | 第181-182页 |
4.3.2 光照叶片和阴影叶片比例的估算 | 第182-183页 |
4.3.3 两叶冠层光化学反射指数的计算 | 第183页 |
4.4 两叶冠层光化学反射指数的选择 | 第183-184页 |
4.5 两叶光化学反射指数评价 | 第184页 |
4.6 小结 | 第184-186页 |
第五章 两叶光化学反射指数与光能利用率的关系 | 第186-192页 |
5.1 引言 | 第186页 |
5.2 分析方法 | 第186页 |
5.3 结果 | 第186-188页 |
5.3.1 每天不同时间光化学反射指数与光能利用率的相关关系 | 第186页 |
5.3.2 光化学反射指数与光能利用率的日相关关系 | 第186-187页 |
5.3.3 日尺度光化学反射指数与光能利用率在整个生长季的关系 | 第187页 |
5.3.4 高温干旱条件下光化学反射指数追踪光能利用率日变化的能力 | 第187-188页 |
5.4 讨论 | 第188-189页 |
5.4.1 区分阴阳叶算法的评估 | 第188页 |
5.4.2 区分阴阳叶算法的局限性 | 第188-189页 |
5.4.3 光化学反射指数对大气干旱的敏感性 | 第189页 |
5.4.4 光化学反射指数的局限性 | 第189页 |
5.5 小结 | 第189-19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92-196页 |
6.1 结论 | 第192-193页 |
6.2 创新点 | 第193-194页 |
6.3 展望 | 第194-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