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多年生花卉类论文--宿根花卉类论文

新品系“红丰收”山姜离体培养、耐盐性及栽培基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2-21页
        1.1.1 姜科植物开发现状和问题第12-13页
        1.1.2 姜科植物组织培养第13-15页
            1.1.2.1 外植体的选择第14页
            1.1.2.2 再生途径第14-15页
            1.1.2.3 存在问题第15页
        1.1.3 植物耐盐机理研究第15-20页
            1.1.3.1 耐盐植物研究现状第15-16页
            1.1.3.2 盐分胁迫对植物的危害的机理第16-18页
            1.1.3.3 植物对盐分胁迫生理抗性第18-20页
        1.1.4 姜科植物栽培第20-21页
    1.2 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第21-23页
        1.2.1 研究意义第21页
        1.2.2 研究目的第21-22页
        1.2.3 技术路线第22-23页
    1.3“红丰收”山姜简介第23-27页
        1.3.1 植物学特征第23页
        1.3.2 生长习性第23-25页
        1.3.3 新品系与亲本特性比较第25-26页
        1.3.4 观赏及应用价值第26-27页
第二章 “红丰收”山姜的离体培养第27-45页
    2.1 嫩芽组织培养第27-35页
        2.1.1 试验材料第27页
        2.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第27-28页
        2.1.3 试验设计第28-30页
            2.1.3.1 外植体的消毒第28页
            2.1.3.2 不定芽的诱导第28-29页
            2.1.2.3 不定芽继代培养第29-30页
            2.1.3.4 不定芽再生植株第30页
            2.1.3.5 炼苗移栽第30页
        2.1.4 数据分析第30页
        2.1.5 结果与分析第30-35页
            2.1.5.1 不同消毒处理对嫩芽的影响第30-31页
            2.1.5.2 不同激素配比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第31-32页
            2.1.5.3 不同激素配比对不定芽继代培养的影响第32页
            2.1.5.4 不定芽再生植株及炼苗移栽第32-35页
    2.2 种子无菌苗组织培养第35-41页
        2.2.1 试验材料第35页
        2.2.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第35页
        2.2.3 试验设计第35-37页
            2.2.3.1 外植体的消毒第35页
            2.2.3.2 种子的萌发第35页
            2.2.3.3 不定芽诱导第35-36页
            2.2.3.4 不定芽再生植株第36-37页
            2.2.3.5 炼苗移栽第37页
        2.2.4 数据分析第37页
        2.2.5 结果与分析第37-41页
            2.2.5.1 不同消毒时间对种子污染率影响第37-38页
            2.2.5.2 不同激素配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第38页
            2.2.5.3 不同激素配比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第38页
            2.2.5.4 不定芽再生植株及炼苗移栽第38-41页
    2.3 讨论第41-44页
        2.3.1 外植体的选择第41页
        2.3.2 激素浓度组合的优化第41-42页
        2.3.3 外植体的消毒第42-43页
        2.3.4 生根的影响第43-44页
    2.4 小结第44-45页
        2.4.1“红丰收”山姜嫩芽组织培养第44页
        2.4.2“红丰收”山姜种子组织培养第44-45页
第三章 “红丰收”山姜耐盐性研究第45-70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45-50页
        3.1.1 试验材料第45页
        3.1.2 试验设计第45-46页
        3.1.3 测定方法第46-50页
            3.1.3.1 胁迫症状调查第46页
            3.1.3.2 叶绿素含量测定第46页
            3.1.3.3 细胞膜透性测定第46-47页
            3.1.3.4 丙二醛含量测定第47页
            3.1.3.5 脯氨酸含量测定第47-48页
            3.1.3.6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第48页
            3.1.3.7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第48页
            3.1.3.8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第48-49页
            3.1.3.9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第49页
            3.1.3.10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第49-50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0-64页
        3.2.1 形态特征的变化第50-54页
        3.2.2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第54-56页
        3.2.3 细胞膜透性的变化第56页
        3.2.4 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第56-58页
        3.2.5 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第58-59页
        3.2.6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第59页
        3.2.7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第59-61页
        3.2.8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第61-62页
        3.2.9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第62-63页
        3.2.10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第63-64页
    3.3 讨论第64-69页
        3.3.1 盐胁迫对植物形态的影响第64页
        3.3.2 叶绿素含量对盐胁迫的响应第64页
        3.3.3 细胞膜透性对盐胁迫的响应第64-65页
        3.3.4 丙二醛含量对盐胁迫的响应第65-66页
        3.3.5 脯氨酸含量对盐胁迫的响应第66页
        3.3.6 可溶性蛋白含量对盐胁迫的响应第66-67页
        3.3.7 可溶性糖含量对盐胁迫的响应第67-68页
        3.3.8 保护性酶活性对盐胁迫的响应第68-69页
    3.4 小结第69-70页
第四章 栽培土壤配方筛选第70-76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70-71页
        4.1.1 试验材料第70页
        4.1.2 试验设计第70页
        4.1.3 测定方法第70-71页
            4.1.3.1 生长指标测定第70页
            4.1.3.2 混合基质化学性质的测定第70-71页
        4.1.4 数据分析第71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71-74页
        4.2.1 不同混合基质对生长指标的影响第71-73页
        4.2.2 不同混合基质化学性质分析第73-74页
    4.3 讨论第74-75页
    4.4 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展望与不足第76-77页
致谢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钢结构厂房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改进基因表达式编程在地铁变形预测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