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作家的中国情结
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引言 | 第7-12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杜子春》与芥川龙之介“中国情结”的缘起 | 第12-20页 |
一、中国古典文化在日本近代的投影 | 第12-13页 |
二、芥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受纳 | 第13-15页 |
三、《杜子春》中母爱的“传统美”形象 | 第15-20页 |
(一)原典中不存在的“母亲形象” | 第16-17页 |
(二)大相径庭的结局 | 第17页 |
(三)主题的深化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南京的基督》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影像 | 第20-25页 |
一、时代的变换与作家心像的移位 | 第20-21页 |
二、《南京的基督》中“自我救渎”的“妓女”形象 | 第21-22页 |
三、“中国情结”的衍变诱因 | 第22-25页 |
第三章 《湖南的扇子》与朦胧的“反抗”意识写照 | 第25-33页 |
一、芥川的中国之旅 | 第25-26页 |
二、《湖南的扇子》中新女性的“刚烈美“形象 | 第26-30页 |
(一)充满未解之谜的“含芳” | 第27-29页 |
(二)“玉兰”与“人血饼干” | 第29-30页 |
三、对中国的再认识 | 第30-33页 |
第四章 东西方文明碰撞中的中国速写 | 第33-39页 |
一、具有冲击力的第一印象 | 第33-35页 |
二、“幻化”的破灭 | 第35-36页 |
三、矛盾与统一的中国情结 | 第36-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