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图像检索中判别性增强研究

提要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4页
    1.2 图像检索的研究现状第14-20页
        1.2.1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系统第14-15页
        1.2.2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方法第15-20页
    1.3 本文内容安排及主要创新点第20-24页
        1.3.1 本文内容安排第20-21页
        1.3.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21-24页
第2章 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基本方法和关键技术第24-46页
    2.1 基于视觉词袋模型的图像检索方法及关键技术第24-42页
        2.1.1 视觉词袋模型的组成部分第24-25页
        2.1.2 视觉词袋模型的检索框架第25-26页
        2.1.3 特征提取第26-28页
        2.1.4 特征量化第28-31页
        2.1.5 索引结构第31-33页
        2.1.6 图像几何验证方法第33-42页
    2.2 基于全局特征的图像检索方法及关键技术第42-44页
        2.2.1 全局特征提取第42-44页
        2.2.2 高维描述子降维第44页
    2.3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3章 基于分级显著信息的空间编码方法第46-64页
    3.1 引言第46-47页
    3.2 基于分级显著信息的空间编码方法的图像检索框架第47-48页
    3.3 空间金字塔匹配方法(SPM)第48-50页
    3.4 基于图论的视觉显著性方法(GBVS)第50-52页
    3.5 分级显著信息的空间编码方法(SEHSI)第52-56页
        3.5.1 分级匹配列表第53-54页
        3.5.2 分级显著信息的空间编码第54-55页
        3.5.3 分级显著信息的几何验证第55-56页
    3.6 实验结果第56-62页
        3.6.1 图像数据库第56页
        3.6.2 评估标准第56-57页
        3.6.3 实验设置第57-58页
        3.6.4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58-62页
    3.7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4章 基于最大熵显著性的分级几何验证图像检索方法第64-82页
    4.1 引言第64-66页
    4.2 基于最大熵分级显著区域的图像检索框架第66-67页
    4.3 基于最大熵的分级显著性方法第67-71页
    4.4 基于分级显著区域和空间三角模式的几何验证方法第71-74页
        4.4.1 三角形的空间模式(TSP)第71-72页
        4.4.2 基于分级显著性区域和TSP的几何验证方法第72-74页
    4.5 实验结果第74-81页
        4.5.1 图像数据库第74页
        4.5.2 评估标准第74页
        4.5.3 实验设置第74-75页
        4.5.4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75-81页
    4.6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5章 基于局部邻域的空间验证方法第82-100页
    5.1 引言第82-84页
    5.2 局部邻域约束方法第84-86页
    5.3 空间验证方法第86-90页
        5.3.1 分割圆形定义第88页
        5.3.2 旋转分割圆法第88-89页
        5.3.3 圆形旋转约束的验证方法第89-90页
    5.4 实验结果第90-99页
        5.4.1 图像数据库第90-91页
        5.4.2 评估标准第91页
        5.4.3 实验设置第91-92页
        5.4.4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92-99页
    5.5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6章 数据分布熵对聚合特征提升的方法第100-116页
    6.1 引言第100-102页
    6.2 相关工作第102-104页
    6.3 数据分布熵对聚合特征提升方法第104-108页
        6.3.1 数据分布熵对聚合特征提升方法的检索框架第104-105页
        6.3.2 数据分布熵对聚合特征提升方法第105-106页
        6.3.3 Differ归一化第106-108页
    6.4 实验结果第108-115页
        6.4.1 图像数据库第108页
        6.4.2 评估标准第108页
        6.4.3 实验设置第108页
        6.4.4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108-115页
    6.5 本章小节第115-116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16-120页
    7.1 总结第116-117页
    7.2 未来工作展望第117-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8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8-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通过地形坡度估计四川省场地类别研究
下一篇:拟合地震动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的人工地震动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