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抗震设计规范对设计地震动时程的规定 | 第17-25页 |
2.1 时程分析的范围 | 第17-18页 |
2.2 时程组数以及天然时程所占比例 | 第18-20页 |
2.3 设计地震动时程的峰值和反应谱特性 | 第20-22页 |
2.4 设计地震动时程的持时特性 | 第22-23页 |
2.5 设计地震动时程的相关性 | 第2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不同控制参数对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离散程度的影响 | 第25-69页 |
3.1 目标谱特征周期对峰值速度、峰值位移离散程度的影响 | 第25-35页 |
3.1.1 峰值速度、峰值位移的均值、方差以及变异系数 | 第25-28页 |
3.1.2 基于统计学方法分析目标谱特征周期对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离散程度的影响 | 第28-35页 |
3.2 目标谱地震加速度强度包络对峰值速度、峰值位移离散程度的影响 | 第35-43页 |
3.2.1 峰值速度、峰值位移的均值、方差以及变异系数 | 第35-37页 |
3.2.2 基于统计学方法分析目标谱强度包络对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离散程度的影响 | 第37-43页 |
3.3 目标谱控制周期点个数对峰值速度、峰值位移离散程度的影响 | 第43-51页 |
3.3.1 峰值速度、峰值位移的均值、方差以及变异系数 | 第43-45页 |
3.3.2 基于统计学方法分析目标谱控制周期点个数对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离散性程度的影响 | 第45-51页 |
3.4 “种子”地震动对峰值速度、峰值位移离散程度的影响 | 第51-58页 |
3.4.1 峰值速度、峰值位移的均值、方差以及变异系数 | 第51-56页 |
3.4.2 基于统计学方法分析“种子”地震动对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离散程度的影响 | 第56-58页 |
3.5 场地条件对峰值速度、峰值位移离散程度的影响 | 第58-67页 |
3.5.1 峰值速度、峰值位移的均值、方差以及变异系数 | 第62-63页 |
3.5.2 基于统计学方法分析场地条件对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离散程度的影响 | 第63-6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对单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69-103页 |
4.1 理想单自由度体系(SDOF)的地震反应 | 第69-70页 |
4.2 峰值速度对单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70-86页 |
4.2.1 输入地震动时程 | 第70-74页 |
4.2.2 峰值速度对单自由度体系弹性反应的影响 | 第74-77页 |
4.2.3 峰值速度对单自由度体系弹塑性反应的影响 | 第77-86页 |
4.3 峰值位移对单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86-101页 |
4.3.1 输入地震动时程 | 第86-89页 |
4.3.2 峰值位移对单自由度体系弹性反应的影响 | 第89-92页 |
4.3.3 峰值位移对单自由度体系弹塑性反应的影响 | 第92-10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拟合地震动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的人工地震动合成方法 | 第103-163页 |
5.1 拟合目标反应谱的小波函数法 | 第103-109页 |
5.1.1 增量小波函数的构造 | 第103-105页 |
5.1.2 调整方法 | 第105-107页 |
5.1.3 拟合目标反应谱的流程 | 第107-109页 |
5.2 拟合目标峰值速度的小波函数法 | 第109-113页 |
5.2.1 增量小波函数的构造 | 第109-110页 |
5.2.2 拟合目标峰值速度的流程 | 第110-113页 |
5.3 拟合目标峰值位移的小波函数法 | 第113-117页 |
5.3.1 增量小波函数的构造 | 第113-114页 |
5.3.2 拟合目标峰值位移的流程 | 第114-117页 |
5.4 与窄带时程法进行比较 | 第117-123页 |
5.4.1 窄带时程法的基本原理 | 第117-118页 |
5.4.2 数值算例 | 第118-123页 |
5.5 新的小波函数方法的数值算例 | 第123-160页 |
5.5.1 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例的数值算例 | 第124-142页 |
5.5.2 以《石油化工钢制设备抗震设计规范》为例的数值算例 | 第142-16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60-16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3-167页 |
6.1 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第163-165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1页 |
致谢 | 第171-173页 |
作者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