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区域性场地类别划分的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区域性场地类别划分的国内外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第12-15页 |
第二章 四川省的地形坡度与(?)_s(30)关系 | 第15-54页 |
2.1 引言 | 第15-16页 |
2.2 地形坡度法介绍 | 第16-19页 |
2.3 (?)_s(30)数据 | 第19-35页 |
2.3.1 (?)_s(30)数据总体情况 | 第19-27页 |
2.3.2 (?)_s(30)的计算和外推 | 第27-35页 |
2.4 地形坡度数据 | 第35-42页 |
2.4.1 地形数据来源 | 第35页 |
2.4.2 不同的地形坡度计算方法 | 第35-39页 |
2.4.3 地形坡度计算结果 | 第39-42页 |
2.5 (?)_s(30)与地形坡度关系的拟合 | 第42-53页 |
2.5.1 模型的选择 | 第42-43页 |
2.5.2 不分区拟合坡度与(?)_s(30)关系 | 第43-44页 |
2.5.3 分区拟合坡度与(?)_s(30)关系 | 第44页 |
2.5.4 坡度分段边界值的确定 | 第44-5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四川省场地类别划分结果与分析 | 第54-68页 |
3.1 场地类别划分结果 | 第54-58页 |
3.1.1 NEHRP规范中场地类别划分 | 第54页 |
3.1.2 四川省场地类别划分结果 | 第54-56页 |
3.1.3 特征地区场地类别分析 | 第56-58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58-67页 |
3.2.1 四川省的坡度与(?)_s(30)关系分析 | 第59-61页 |
3.2.2 四川省场地类别划分结果分析 | 第61-6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4.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相关结论 | 第68-69页 |
4.2 文中的不足和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作者简历、论文发表和负责参与的科研课题情况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