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的隐喻教学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课题来源 | 第9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隐喻与诗歌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第一章 隐喻与诗歌的隐喻教学 | 第13-23页 |
第一节 隐喻与隐喻教学 | 第13-15页 |
一、隐喻的定义 | 第13-14页 |
二、诗歌的隐喻教学 | 第14-15页 |
第二节隐喻与诗歌 | 第15-20页 |
一、隐喻与诗歌的关系 | 第15-16页 |
二、诗歌的隐喻特征 | 第16-20页 |
第三节 诗歌隐喻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第20-23页 |
一、高中生的认知发展与可接受程度 | 第20-21页 |
二、教材的编写情况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高中诗歌隐喻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23-33页 |
第一节 目前诗歌教学中的问题 | 第23-27页 |
一、学生方面 | 第23-25页 |
二、教师方面 | 第25-26页 |
三、高考压力 | 第26-27页 |
第二节 目前诗歌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7-33页 |
一、没有顺应新课标的要求 | 第27-28页 |
二、没有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 | 第28-29页 |
三、没有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 第29页 |
四、没有益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 第29-30页 |
五、教师教学理念没有及时更新 | 第30-33页 |
第三章 诗歌隐喻教学的策略及运用 | 第33-41页 |
第一节 诗歌隐喻教学的策略 | 第33-38页 |
一、朗读吟诵法 | 第33-34页 |
二、图式理解法 | 第34-36页 |
三、框架体悟法 | 第36页 |
四、映射联想法 | 第36-38页 |
第二节 诗歌隐喻教学的案例分析 | 第38-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