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载药系统的定义及分类 | 第13-14页 |
1.2 纳米药物靶向投递策略概述 | 第14-18页 |
1.2.1 被动靶向 | 第14-16页 |
1.2.1.1 EPR效应 | 第14-15页 |
1.2.1.2 细胞摄取 | 第15-16页 |
1.2.2 主动靶向 | 第16页 |
1.2.3 刺激-响应性靶向 | 第16-18页 |
1.2.3.1 温度敏感的纳米药物载体 | 第17页 |
1.2.3.2 超声疗法 | 第17页 |
1.2.3.3 磁疗 | 第17-18页 |
1.2.3.4 pH敏感的药物载体 | 第18页 |
1.2.3.5 酶响应性的药物载体 | 第18页 |
1.3 MMPs的一般特性和作为响应性条件的优势 | 第18-20页 |
1.3.1 MMPs的结构与命名 | 第18-19页 |
1.3.2 MMPs在恶性肿瘤中发生发展的角色 | 第19页 |
1.3.3 MMPs刺激-响应性药物载体的优势 | 第19-20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方面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基质金属蛋白酶响应和叶酸受体靶向的纳米载药体系的建立和评价 | 第22-46页 |
2.1 引言 | 第22-26页 |
2.1.1 基质金属酶响应和叶酸受体靶向的高分子纳米载药体系的优势 | 第22-23页 |
2.1.2 载体材料的选择和设计思路 | 第23-26页 |
2.1.2.1 嵌段共聚物骨架的选择 | 第23-24页 |
2.1.2.2 聚己内酯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 第24页 |
2.1.2.3 载体材料的合成思路 | 第24-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32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2.2.2 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第26-28页 |
2.2.2.1 聚合管的处理 | 第26-27页 |
2.2.2.2 辛酸亚锡溶液的配制 | 第27页 |
2.2.2.3 PCL-NH_2的合成 | 第27页 |
2.2.2.4 PCL-PEG-NH_2的合成 | 第27页 |
2.2.2.5 mPEG-Pep-PCL和FA-PEG-PCL的合成 | 第27-28页 |
2.2.3 负载喜树碱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28页 |
2.2.4 聚合物的化学结构表征 | 第28-29页 |
2.2.5 纳米粒子形貌和粒径的测定 | 第29页 |
2.2.6 纳米粒子明胶酶响应性的微观水平验证 | 第29页 |
2.2.7 纳米粒子载药量和载药效率的测定 | 第29页 |
2.2.8 负载喜树碱纳米粒子的体外释放 | 第29-30页 |
2.2.9 细胞系和动物 | 第30页 |
2.2.10 纳米载药粒子细胞毒性的测定 | 第30页 |
2.2.11 纳米载药粒子细胞内响应方式和靶向能力的研究 | 第30-31页 |
2.2.12 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内抗肿瘤效果 | 第31页 |
2.2.12.1 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 | 第31页 |
2.2.12.2 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内抗肿瘤效果 | 第31页 |
2.2.13 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内分布研究 | 第31-32页 |
2.2.13.1 荷B16黑色素瘤小鼠组织中CPT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31-32页 |
2.2.13.2 纳米药物在小鼠主要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 第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4页 |
2.3.0 mPEG-Pep的合成 | 第32-33页 |
2.3.1 mPEG-Pep-PCL和FA-PEG-PCL的合成 | 第33-36页 |
2.3.1.1 PCL-NH_2和PCL-PEG-NH_2的合成 | 第33-34页 |
2.3.1.2 mPEG-Pep-PCL和FA-PEG-PCL的合成 | 第34-36页 |
2.3.2 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 第36-38页 |
2.3.3 纳米粒子响应方式的微观验证 | 第38-39页 |
2.3.4 纳米粒子的载药情况和体外释放表征 | 第39-40页 |
2.3.5 细胞毒性评价 | 第40-41页 |
2.3.6 纳米粒子的细胞摄取实验 | 第41-42页 |
2.3.7 体内抗肿瘤效果 | 第42-43页 |
2.3.8 喜树碱的体内组织分布 | 第43-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增强肿瘤细胞Fas-FasL凋亡通路的响应性纳米载体的制备与抗肿瘤效果研究 | 第46-65页 |
3.1 前言 | 第46-4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8-54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8页 |
3.2.2 共聚物mPEG-Pep-PCL和COOH-PEG-PCL的合成 | 第48-49页 |
3.2.2.1 mPEG-Pep-PCL的合成 | 第48-49页 |
3.2.2.2 PEG-PCL-COOH的合成 | 第49页 |
3.2.3 负载喜树碱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49-50页 |
3.2.4 anti-Fas抗体与纳米粒子的偶联反应 | 第50页 |
3.2.5 聚合物的化学结构表征 | 第50页 |
3.2.6 纳米粒子形貌和粒径的测定 | 第50-51页 |
3.2.7 明胶酶引起的纳米粒子形貌变化的微观水平验证 | 第51页 |
3.2.8 纳米粒子载药量和载药效率的测定 | 第51页 |
3.2.9 细胞系和动物 | 第51页 |
3.2.10 细胞对荧光纳米粒子的摄取实验 | 第51-52页 |
3.2.11 纳米粒子的体外细胞毒性 | 第52页 |
3.2.12 纳米药物对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 | 第52页 |
3.2.13 Caspase蛋白的检测 | 第52-53页 |
3.2.14 动物实验 | 第53-54页 |
3.2.14.1 体内抗肿瘤效果研究 | 第53-54页 |
3.2.14.2 肿瘤组织的病理学研究 | 第5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3页 |
3.3.1 共聚物的制备与表征 | 第54-55页 |
3.3.1.1 mPEG-Pep-PCL的制备与表征 | 第54页 |
3.3.1.2 PCL-PEG-COOH的制备与表征 | 第54-55页 |
3.3.2 纳米颗粒的形貌和粒径大小 | 第55-56页 |
3.3.3 明胶酶响应性的形貌变化 | 第56-57页 |
3.3.4 纳米粒子的载药效率和载药率 | 第57-58页 |
3.3.5 纳米粒子的细胞摄取实验 | 第58-59页 |
3.3.6 纳米药物对B16的细胞毒性 | 第59页 |
3.3.7 细胞凋亡实验分析 | 第59-61页 |
3.3.8 Western Blot结果 | 第61页 |
3.3.9 体内抗肿瘤效果研究 | 第61-62页 |
3.3.10 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 | 第62-63页 |
3.4 本章结论 | 第63-6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