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论文

并联平台结构参数优化及控制系统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5-18页
        1.2.1 并联平台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2 并联平台结构参数优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并联平台的控制方法第18-19页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9-20页
    1.5 论文章节安排第20-22页
第二章 并联平台运动学建模第22-34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并联平台的结构简介第22-23页
    2.3 并联平台自由度计算第23页
    2.4 并联平台运动学分析第23-32页
        2.4.1 并联平台简化结构分析第24-25页
        2.4.2 并联平台的逆运动学第25-28页
        2.4.3 并联平台的雅克比第28-29页
        2.4.4 并联平台的正运动学第29-32页
    2.6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并联平台的结构参数优化第34-46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并联平台工作空间分析第34-36页
    3.3 并联平台的灵巧度分析第36-37页
    3.4 基于多目标-多约束的并联平台结构参数优化第37-42页
        3.4.1 结构参数优化的目标函数第37-38页
        3.4.2 结构参数优化的约束条件第38-42页
        3.4.3 多目标-多约束算法表达式第42页
    3.5 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结构参数优化过程第42-44页
    3.6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四章 并联平台的控制器设计第46-56页
    4.1 引言第46页
    4.2 并联平台的轨迹规划第46-48页
    4.3 位置控制并联平台的控制器设计第48-50页
        4.3.1 并联平台位置控制总体控制策略第48-49页
        4.3.2 单个驱动杆件的位置伺服控制器第49-50页
    4.4 基于虚拟模型的并联平台控制器设计第50-54页
        4.4.1 并联平台动平台虚拟模型第51-52页
        4.4.2 动平台虚拟力同驱动杆件驱动力的映射关系第52-53页
        4.4.3 基于虚拟模型的力控制框图第53-54页
    4.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五章 并联平台仿真实验设计与分析第56-72页
    5.1 引言第56页
    5.2 并联平台仿真模型搭建第56-59页
        5.2.1 Webots仿真软件简介第56-57页
        5.2.2 Webots中并联平台建模第57-59页
    5.3 并联平台位置控制实验第59-66页
        5.3.1 基于速度前馈的单驱动杆件位置控制器效果分析第59-62页
        5.3.2 并联平台位置控制阶跃响应实验第62-63页
        5.3.3 并联平台位置控制正弦跟随特性实验第63-64页
        5.3.4 并联平台位置控制五次曲线轨迹规划实验第64-66页
    5.4 并联平台力控制实验第66-70页
        5.4.1 并联平台力控制阶跃响应实验第66-68页
        5.4.2 并联平台力控制正弦跟随特性实验第68页
        5.4.3 并联平台力控制五次曲线轨迹规划实验第68-70页
    5.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2-74页
    6.1 总结第72页
    6.2 展望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80页
致谢第80-8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2页
发明专利第82-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83-84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网友好型电动汽车管控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寂感神化与无限智心--牟宗三中晚期易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