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行政诉讼履行判决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序论 | 第9-10页 |
第一章 行政诉讼履行判决的基本理论 | 第10-21页 |
第一节 行政诉讼履行判决概述 | 第10-13页 |
一、履行判决的含义 | 第10-12页 |
二、履行判决的性质 | 第12-13页 |
第二节 行政诉讼履行判决的理念基础 | 第13-15页 |
一、司法审查强度理念 | 第13页 |
二、权力制衡原则 | 第13-14页 |
三、权利保障原则 | 第14-15页 |
四、司法最终原则 | 第15页 |
第三节 行政诉讼履行判决与行政诉讼类型的关系 | 第15-21页 |
一、行政判决形式与行政诉讼类型的关系 | 第16-17页 |
二、行政诉讼履行判决与课予义务诉讼的关系 | 第17-18页 |
三、行政诉讼履行判决与其他判决形式的关系 | 第18-21页 |
第二章 行政诉讼履行判决的域外考察 | 第21-28页 |
第一节 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的相关规定 | 第21-23页 |
一、德国 | 第21-22页 |
二、日本 | 第22页 |
三、法国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英美法系主要国家的相关规定 | 第23-24页 |
一、英国 | 第23页 |
二、美国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规定 | 第24-26页 |
一、简介台湾地区的课予义务诉讼 | 第24-25页 |
二、课予义务判决特别的实体判决要件 | 第25-26页 |
第四节 分析与总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国行政诉讼履行判决存在的问题 | 第28-36页 |
第一节 行政诉讼履行判决的具体适用范围不明确 | 第28-31页 |
一、学说争议 | 第28-29页 |
二、分析总结 | 第29-31页 |
第二节 行政诉讼履行判决构成要件不完备 | 第31-32页 |
一、学说争议 | 第31-32页 |
二、分析总结 | 第32页 |
第三节 履行判决的内容履行程度法律未有明确规定 | 第32-35页 |
一、学说争议 | 第32-34页 |
二、分析总结 | 第34-35页 |
第四节 行政机关“不完全履行”处于灰色地带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我国行政诉讼履行判决的完善 | 第36-45页 |
第一节 明确行政诉讼履行判决的适用范围 | 第36-37页 |
第二节 行政诉讼履行判决构成要件的重构 | 第37-41页 |
一、不履行、拖延履行时履行判决的构成要件 | 第37-40页 |
二、拒绝履行时履行判决的构成要件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明确履行判决的内容履行程度的判断基准 | 第41-43页 |
一、案件是否成熟 | 第41-42页 |
二、我国判断基准的确立 | 第42-43页 |
第四节 将“不完全履行”纳入行政法律规制 | 第43-45页 |
一、判断行政机关是否完全履行职责的依据 | 第43-44页 |
二、修改法律或进行司法解释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