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7页 |
绪论 | 第18-33页 |
第一节 "左氏易传"的命名问题 | 第18-21页 |
第二节 "左氏易传"研究的意义 | 第21-23页 |
一、填补《周易》文本历史发展的缺环 | 第21-22页 |
二、回答易学研究的若干疑难问题 | 第22-23页 |
三、探索中国哲学当代重建的历史经验 | 第23页 |
第三节 "左氏易传"的研究现状及其问题 | 第23-30页 |
一、"左氏易传"文本研究综述 | 第23-28页 |
二、"左氏易传"哲学研究综述 | 第28-29页 |
三、"左氏易传"既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0页 |
第四节 本课题的研究进路及主要创新点 | 第30-33页 |
一、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进路 | 第30-31页 |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31-33页 |
上编: "左氏易传"注疏校释 | 第33-188页 |
凡例 | 第34-35页 |
一、陈侯使周史筮 | 第35-44页 |
专论1: 关于左氏筮法 | 第44-55页 |
一、左氏易例的基本样貌 | 第44-47页 |
二、左氏易例的筮占法 | 第47-51页 |
三、左氏易例综观表 | 第51-55页 |
专论2: 孔疏"引《易》断章"之说 | 第55-58页 |
专论3: 关于"互体"之说 | 第58-60页 |
二、毕万筮仕于晋 | 第60-63页 |
三、卜楚丘之父筮成季之生 | 第63-66页 |
四、晋献公论立太子之道 | 第66-68页 |
五、晋献公筮立骊姬为夫人 | 第68-72页 |
专论4: 关于"蓍短龟长"之说 | 第72-75页 |
六、卜徒父筮秦伯伐晋 | 第75-80页 |
七、晋献公使史苏筮嫁伯姬 | 第80-86页 |
八、重耳筮有晋国 | 第86-91页 |
九、董因筮重耳济河 | 第91-93页 |
一○、晋侯使卜偃筮勤王 | 第93-96页 |
一一、伯廖评郑公子曼满 | 第96-98页 |
一二、知庄子评晋师 | 第98-102页 |
一三、晋侯筮击楚师 | 第102-106页 |
一四、襄公论晋筮成公之归 | 第106-108页 |
一五、穆姜筮出东宫 | 第108-113页 |
专论5: 关于《左》《国》易筮之"八" | 第113-129页 |
一、两项前提的讨论 | 第113-117页 |
二、"遇艮之八"解 | 第117-120页 |
三、解"得贞屯、悔豫,皆八也" | 第120-124页 |
四、试说"得泰之八" | 第124-129页 |
一六、陈文子评崔武子筮娶齐棠姜 | 第129-133页 |
一七、告子展评楚子将死 | 第133-136页 |
一八、医和论晋侯之蛊疾 | 第136-140页 |
一九、晋韩宣子聘鲁观《易象》 | 第140-142页 |
专论6: 关于《易象》其书 | 第142-144页 |
二○、卜楚丘论庄叔筮穆子之生 | 第144-149页 |
二一、孔成子筮立元 | 第149-153页 |
二二、惠伯论南蒯筮 | 第153-158页 |
专论7: 关于"《易》不可以占险"之说 | 第158-160页 |
二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 | 第160-161页 |
专论8: 关于《八索》其书 | 第161-162页 |
二四、晋国卜筮走望郑灾 | 第162-164页 |
二五、蔡墨论龙 | 第164-169页 |
专论9: 关于"龙"与"易"之关系 | 第169-170页 |
二六、史墨论季氏出其君 | 第170-173页 |
二七、阳虎筮救郑 | 第173-176页 |
二八、文种论蔑卜筮 | 第176-179页 |
二九、胥弥赦占卫侯之筮梦 | 第179-182页 |
三○、楚惠王不烦卜筮 | 第182-184页 |
专论10: 关于"圣人不烦卜筮"之说 | 第184-188页 |
下编: "左氏易传"哲学研究 | 第188-266页 |
第一章 "左氏易传"的时代观念背景 | 第189-204页 |
第一节 中国社会及其观念系统的两次大转型 | 第189-199页 |
一、生活方式与社会转型之关系 | 第189-191页 |
二、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及其观念变革 | 第191-195页 |
三、中国社会第二次大转型及其观念变革 | 第195-199页 |
第二节 "左氏易传"与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大转型 | 第199-204页 |
一、社会转型 | 第199-203页 |
二、观念变革 | 第203-204页 |
第二章 "左氏易传"的文本分析 | 第204-211页 |
第一节 所涉易卦及其解释 | 第204-207页 |
第二节 易学特定问题 | 第207-209页 |
第三节 易学重要观念 | 第209-211页 |
第三章 "左氏易传"的诠释学品质 | 第211-224页 |
第一节 "左氏易传"的解释原则:诠释学化 | 第211-216页 |
第二节 "左氏易传"的诠释对象:《周易》古经 | 第216-220页 |
第三节 "左氏易传"的诠释方法:卦象比拟 | 第220-224页 |
第四章 "左氏易传"的形上学观念:乾坤宇宙论 | 第224-242页 |
第一节 "形而上者—形而下者"思想架构的最终确立 | 第224-226页 |
第二节 "乾坤":本体的证立 | 第226-234页 |
第三节 "继善成性":"本体即是主体"的实现历程 | 第234-237页 |
第四节 "生生":生活本源的领悟及其生活筹划 | 第237-242页 |
第五章 "左氏易传"的形下学建构:伦理政治学 | 第242-257页 |
第一节 "左氏易传"的解构之维:宗族宗法伦理的解体 | 第242-246页 |
第二节 "左氏易传"的建构之维:伦理观念的重构 | 第246-254页 |
一、家庭伦理的建构:左氏对"孝"观念的重构 | 第246-250页 |
二、政治伦理的建构:左氏对"德"观念的重构 | 第250-254页 |
第三节 "左氏易传"伦理观念的正义思想基础 | 第254-257页 |
第六章 "左氏易传"的当下启示:易学哲学现代形态的建构 | 第257-266页 |
第一节 "左氏易传"对第二次社会大转型的观念启示 | 第257-260页 |
第二节 "左氏易传"与易学哲学的当代开展 | 第260-266页 |
结语 | 第266-267页 |
参考文献 | 第267-278页 |
致谢 | 第278-27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79-28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