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1.2 国内外发展综述 | 第15-19页 |
1.2.1 国外除雪车发展 | 第15-18页 |
1.2.2 国内除雪车发展 | 第18-19页 |
1.3 刚柔耦合动力学 | 第19-21页 |
1.3.1 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 | 第19-20页 |
1.3.2 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的发展 | 第20-21页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1-22页 |
第2章 除雪车工作小车结构特点及其强度分析 | 第22-36页 |
2.1 除雪车工作小车的结构特点 | 第22-23页 |
2.1.1 除雪车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2.2 ANSYS有限元分析概述 | 第23-27页 |
2.2.1 ANSYS软件介绍 | 第23-24页 |
2.2.2 有限元法的概述 | 第24-25页 |
2.2.3 有限元模型建立一般过程 | 第25页 |
2.2.4 网格划分的基本原则 | 第25页 |
2.2.5 网格划分的质量控制 | 第25-27页 |
2.3 工作小车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7-29页 |
2.3.1 小车所承受载荷 | 第28-29页 |
2.4 强度、刚度计算工况 | 第29-30页 |
2.4.1 刚度工况 | 第29页 |
2.4.2 强度工况1 | 第29-30页 |
2.4.3 强度工况2 | 第30页 |
2.4.4 强度工况3 | 第30页 |
2.4.5 强度工况4 | 第30页 |
2.5 强度、刚度评定标准 | 第30-31页 |
2.5.1 强度评定标准 | 第30-31页 |
2.6 强度、刚度计算结果与评定 | 第31-35页 |
2.6.1 刚度计算结果 | 第31页 |
2.6.2 下压力选取分析 | 第31页 |
2.6.3 强度计算结果 | 第31-33页 |
2.6.4 四个工况整体应力分布 | 第33-35页 |
2.7 本章小节 | 第35-36页 |
第3章 工作小车等效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36-44页 |
3.1 除雪小车动力学模型中悬挂的等效处理 | 第36页 |
3.2 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 | 第36-38页 |
3.3 SIMPACK多体动力学软件介绍 | 第38-39页 |
3.4 轨道不平顺的几何描述 | 第39-40页 |
3.5 除雪车工作小车刚体动力学建模 | 第40-43页 |
3.5.1 工作小车独立旋转车轮的建立 | 第42页 |
3.5.2 除雪车工作小车的模型 | 第42-43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43-44页 |
第4章 工作小车刚柔耦合模型 | 第44-59页 |
4.1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基础理论 | 第44-47页 |
4.2 模态分析 | 第47-50页 |
4.2.1 结构模态有限元计算原理 | 第47-48页 |
4.2.2 小车车架的模态计算 | 第48-50页 |
4.3 子结构分析 | 第50-56页 |
4.3.1 子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51-52页 |
4.3.2 人工选主自由度的选取原则 | 第52-54页 |
4.3.3 子结构的分析 | 第54-56页 |
4.4 生成柔性体输入文件 | 第56-57页 |
4.5 建立车辆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 | 第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刚柔耦合模型与刚体模型动力学性能分析 | 第59-72页 |
5.1 动力学性能评定标准 | 第59-60页 |
5.1.1 脱轨系数标准 | 第59页 |
5.1.2 轮重减载率标准 | 第59-60页 |
5.2 轨道除雪车工作小车直线运行品质 | 第60-61页 |
5.3 轨道除雪车工作小车曲线运行品质 | 第61-71页 |
5.3.1 曲线参数设置 | 第61-62页 |
5.3.2 不同曲线工况下刚体模型和柔性体模型的动力学性能 | 第62-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