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概况第10-13页
        1.2.1 国内研究概况第10-13页
        1.2.2 国外研究概况第13页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3-15页
        1.3.1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2 创新之处第14-15页
2 概念阐释与相关理论依据第15-20页
    2.1 基本概念阐释第15-17页
        2.1.1 中国梦第15页
        2.1.2 中国精神第15-16页
        2.1.3“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第16-17页
    2.2 相关理论依据第17-20页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论述第17-18页
        2.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18-19页
        2.2.3 马克思主义育人观第19-20页
3“中国梦”引领下中国精神的特征和价值第20-24页
    3.1 中国精神的特征第20-21页
        3.1.1 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第20页
        3.1.2 稳定性与动态性的有机统一第20-21页
        3.1.3 人民性与示范性的有机统一第21页
    3.2 中国精神的价值第21-24页
        3.2.1 为“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第21-22页
        3.2.2 为中国力量提供思想保证第22-23页
        3.2.3 为中国道路提供理论基础第23-24页
4“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必要性第24-29页
    4.1“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重要性第24-26页
        4.1.1 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之义第24页
        4.1.2 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第24-25页
        4.1.3 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有利于提高民族认同感第25-26页
        4.1.4 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有利于迎接全球化挑战第26页
    4.2“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迫切性第26-29页
        4.2.1 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时不我待第26-27页
        4.2.2 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任重道远第27页
        4.2.3 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重在落实第27-29页
5“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策略第29-35页
    5.1 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原则第29-30页
        5.1.1 层次性原则第29页
        5.1.2 整体性原则第29-30页
        5.1.3 实效性原则第30页
    5.2 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对策第30-35页
        5.2.1 国家从机制上为中国精神培育提供支持第30-31页
        5.2.2 建立家校教育平台促进大学生家庭教育第31-32页
        5.2.3 高校内部双管齐下培育大学生中国精神第32-33页
        5.2.4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树立优秀大学生榜样第33-35页
6 结束语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38-39页
致谢第39页

论文共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养方式的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友善观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