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论文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的缘由 | 第9-10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论文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基本框架 | 第15-17页 |
1.3.1 论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5-16页 |
1.3.2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6-17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2 友善价值观及培养方式的基本理论 | 第18-27页 |
2.1 友善的内涵与功能 | 第18-19页 |
2.1.1 友善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2 友善的功能 | 第19页 |
2.2 友善价值观 | 第19-23页 |
2.2.1 友善价值观的传统渊源 | 第20-21页 |
2.2.2 友善价值观的现代意涵 | 第21-22页 |
2.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 | 第22-23页 |
2.3 友善价值观的培养方式 | 第23-27页 |
2.3.1 友善价值观培养方式的要旨 | 第24-25页 |
2.3.2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养方式的特点 | 第25-27页 |
3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养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7-33页 |
3.1 培养友善价值观遇到的阻碍 | 第27-30页 |
3.1.1 内涵宣传上有误导 | 第27-28页 |
3.1.2 价值导向上有障碍 | 第28-29页 |
3.1.3 制度建设上有缺欠 | 第29-30页 |
3.2 阻碍友善价值观培养的原因 | 第30-33页 |
3.2.1 传统的教条说教过度 | 第30-31页 |
3.2.2 现实的怨气戾气过重 | 第31页 |
3.2.3 媒体的负面宣传过分 | 第31-33页 |
4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与培养方式的适应性分析 | 第33-41页 |
4.1 友善价值观与培养方式联系紧密 | 第33-36页 |
4.1.1 友善价值观与培养方式相互渗透 | 第33-34页 |
4.1.2 友善价值观与培养方式互为因果 | 第34-35页 |
4.1.3 友善价值观与培养方式相互作用 | 第35-36页 |
4.2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对培养方式的特殊需求 | 第36-38页 |
4.2.1 大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需求 | 第36-37页 |
4.2.2 大学生自我实现的目标需求 | 第37-38页 |
4.2.3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才需求 | 第38页 |
4.3 确立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养方式的基本原则 | 第38-41页 |
4.3.1 普及教育与理论提升相结合 | 第38-39页 |
4.3.2 理论辅导与环境营造相结合 | 第39-40页 |
4.3.3 内在修养与行为评价相结合 | 第40-41页 |
5 提升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养方式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 第41-52页 |
5.1 发挥主渠道作用,牢固树立友善价值观的思想信念 | 第41-44页 |
5.1.1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友善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 第41-42页 |
5.1.2 充分利用中外传统文化中友善价值观的思想教育资源 | 第42-44页 |
5.1.3 组织专题讨论深化对友善价值观的理解掌握 | 第44页 |
5.2 优化育人环境,践行友善价值观的品行修为 | 第44-47页 |
5.2.1 优化人际关系,教育学生善待老师同学 | 第44-45页 |
5.2.2 优化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友善意愿 | 第45-46页 |
5.2.3 优化制度建设,形成抑恶扬善的奖惩机制 | 第46-47页 |
5.3 正确分析引导,理智面对友善价值观上的各种社会影响 | 第47-52页 |
5.3.1 大力弘扬社会上友善价值观的典型事迹 | 第47-49页 |
5.3.2 冷静分析社会上友善价值观的负面报道 | 第49-50页 |
5.3.3 在正反比较中提高为建设友善社会而努力的自觉性 | 第50-52页 |
6 结束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