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13-32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20页 |
三、《论语》与《论语》学 | 第20-26页 |
四、“宋学”与“理学” | 第26-30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第一章 北宋《论语》学的时代与学术背景 | 第32-44页 |
第一节 《论语》从“传”至“经”的地位变迁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北宋《论语》学繁荣因素与时代精神 | 第33-42页 |
一、北宋《论语》著述繁荣的表现 | 第34-35页 |
二、北宋《论语》学繁荣原因 | 第35-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二章 北宋初期的《论语》学研究 | 第44-68页 |
第一节 “兹其转关”的邢昺《论语》学 | 第44-51页 |
一、删减皇氏玄虚,兹其转关 | 第45-48页 |
二、反思天道、性命,为后世所采纳 | 第48-51页 |
第二节 “稍尚新奇”的刘敞《论语小传》 | 第51-59页 |
一、训诂与义理兼备 | 第52-54页 |
二、淹贯群经,阐发礼制思想 | 第54-56页 |
三、诠释出的“天命惟圣人然后知之”观念 | 第56-59页 |
第三节 “明体达用”经旨下的胡瑗《论语》学 | 第59-65页 |
一、明体达用的经学观念 | 第59-60页 |
二、“性者命之在我”的诠释 | 第60-61页 |
三、对内修德性、外学政教的诠释 | 第61-63页 |
四、阐发出的“固学”教化思想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三章 北宋理学家《论语》学研究 | 第68-138页 |
第一节 以“立人极”为目标的周敦颐《论语》学 | 第69-81页 |
一、周敦颐的《论语》观 | 第69-70页 |
二、天人合德与《论语》中成圣理论的联系 | 第70-73页 |
三、人的地位以及“孔颜之乐” | 第73-75页 |
四、对“仁”的阐述 | 第75-77页 |
五、学至“人极”的工夫 | 第77-81页 |
第二节 张载的《论语》学研究 | 第81-100页 |
一、张载的《论语》观 | 第82-84页 |
二、对“天道与性命”的阐述 | 第84-90页 |
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 第90-93页 |
四、诠释出的“过程即是境界”的修养理论 | 第93-100页 |
第三节 “天理”与“仁”通而为一的二程《论语》学 | 第100-121页 |
一、二程的《论语》观 | 第101-103页 |
二、自家体贴之理,二程《论语》学的本体基础 | 第103-107页 |
三、从“洒扫应对”到“仁”的体用关系阐述 | 第107-111页 |
四、对孔子仁学的承袭与发展 | 第111-114页 |
五、“性即是理”与《论语》中的人性论 | 第114-115页 |
六、“圣贤气象”与“致学可成圣” | 第115-121页 |
第四节 洛门弟子“继洛启后”的《论语》学 | 第121-135页 |
一、‘以心解仁”的谢良佐《论语》学 | 第121-127页 |
二、“道”本体与“养心”通而为一的游酢《论语》学 | 第127-133页 |
三、重“仁之方”的杨时《论语》学 | 第133-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8页 |
第四章 新学、蜀学的《论语》学研究 | 第138-168页 |
第一节 政治改革中的新学《论语》学 | 第138-149页 |
一、王安石的《论语》学研究 | 第138-143页 |
二、陈祥道重礼之《论语》学 | 第143-149页 |
第二节 蜀学的《论语》学研究 | 第149-161页 |
一、苏轼的《论语》学 | 第149-153页 |
二、苏辙的《论语》学 | 第153-157页 |
三、“兼采佛老”与“儒释道同源说” | 第157-161页 |
第三节 洛学、新学、蜀学《论语》学异同论 | 第161-16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6-168页 |
第五章 北宋《论语》学的解释情怀与方法 | 第168-177页 |
第一节 仁者情怀与北宋《论语》学“温故而知新”特质 | 第168-170页 |
第二节 北宋儒者《论语》诠释的方法 | 第170-177页 |
一、“以心契意”的为己之学 | 第170-171页 |
二、“士志于道”与转换“命题”向度 | 第171-173页 |
三、从“相互注释”中构建意义空间 | 第173-177页 |
第六章 北宋《论语》学的影响与评价 | 第177-199页 |
第一节 超越汉唐《论语》学 | 第178-182页 |
一、在《论语》解经方法上超越汉代 | 第178-179页 |
二、对玄学《论语》学的继承与发展 | 第179-182页 |
第二节 《论语》学影响下的北宋士人人格 | 第182-190页 |
一、文化人格:从悲观到自信 | 第183-185页 |
二、社会人格:从观望到责任 | 第185-187页 |
三、政治人格:从忠君到贤忠 | 第187-190页 |
第三节 北宋《论语》学对“四书”学的影响 | 第190-192页 |
第四节 对南宋《论语》学的影响 | 第192-197页 |
第五节 对现代学术发展的启示 | 第197-199页 |
一、为多元文化交流提供经验 | 第197-198页 |
二、有助于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 | 第198-199页 |
余论 | 第199-202页 |
一、对北宋理学《论语》学创新理路的思考 | 第199-200页 |
二、对北宋《论语》学张力的思考 | 第200-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10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10-211页 |
致谢 | 第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