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8-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3页 |
1.1 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应答机制 | 第13-18页 |
1.1.1 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 第13-15页 |
1.1.2 植物响应盐胁迫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 第15-17页 |
1.1.3 植物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 第17-18页 |
1.2 转录组测序及在植物抗逆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1.2.1 转录组测序技术 | 第18-19页 |
1.2.2 转录组测序在植物抗逆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3 植物胁迫信号转导及其调控机制 | 第20-29页 |
1.3.1 一氧化氮(NO)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1.3.2 非生物胁迫下NO与植物激素相互关系 | 第24-25页 |
1.3.3 非生物胁迫下NO与ROS、Ca~(2+)相互关系 | 第25-26页 |
1.3.4 植物信号转导的调控 | 第26-29页 |
1.4 黄花棘豆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1.5 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第二章 黄花棘豆非生物胁迫转录组建立及分析 | 第33-58页 |
2.1 前言 | 第3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9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2.2.2 胁迫处理条件 | 第34页 |
2.2.3 生理指标测定 | 第34-35页 |
2.2.4 植物总RNA提取 | 第35-36页 |
2.2.5 转录组文库构建和库检 | 第36-37页 |
2.2.6 测序与拼接 | 第37-38页 |
2.2.7 基因功能注释 | 第38页 |
2.2.8 基因表达水平统计 | 第38-39页 |
2.2.9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39页 |
2.2.10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 第39页 |
2.2.11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9-54页 |
2.3.1 黄花棘豆对干旱、盐、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 第39-44页 |
2.3.2 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44-45页 |
2.3.3 RNA-seq测序结果 | 第45-46页 |
2.3.4 转录本拼接 | 第46页 |
2.3.5 基因功能注释 | 第46-49页 |
2.3.6 基因表达丰度的分析 | 第49-50页 |
2.3.7 植物激素相关通路注释 | 第50-51页 |
2.3.8 差异基因筛选 | 第51-52页 |
2.3.9 差异基因表达水平聚类分析 | 第52-53页 |
2.3.10 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 | 第53-54页 |
2.4 讨论 | 第54-58页 |
2.4.1 黄花棘豆对非生物胁迫的生理响应 | 第54-55页 |
2.4.2 黄花棘豆转录组测序 | 第55-58页 |
第三章 黄花棘豆内参基因筛选及转录组测序结果验证 | 第58-75页 |
3.1 前言 | 第58-5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2页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9页 |
3.2.2 构建黄花棘豆本地转录组数据库 | 第59页 |
3.2.3 候选内参基因序列的获得 | 第59-60页 |
3.2.4 RNA提取、cDNA合成及PCR扩增 | 第60页 |
3.2.5 PCR产物胶回收、TA克隆及测序 | 第60页 |
3.2.6 qRT-PCR检测 | 第60-61页 |
3.2.7 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 | 第61-62页 |
3.2.8 内参基因稳定性验证 | 第62页 |
3.2.9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检测 | 第6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2-72页 |
3.3.1 候选内参基因序列的获得 | 第62页 |
3.3.2 定量引物PCR扩增 | 第62-63页 |
3.3.3 内参基因qRT-PCR检测 | 第63-64页 |
3.3.4 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 | 第64-69页 |
3.3.5 内参基因可靠性验证 | 第69-71页 |
3.3.6 DEGs的qRT-PCR检测 | 第71-72页 |
3.4 讨论 | 第72-75页 |
第四章 黄花棘豆响应非生物胁迫功能基因的挖掘 | 第75-104页 |
4.1 前言 | 第7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5-77页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75-76页 |
4.2.2 植物激素含量测定 | 第76页 |
4.2.3 qRT-PCR检测基因表达模式 | 第76页 |
4.2.4 OoNCED和OoAREB基因克隆及测序 | 第76-77页 |
4.2.5 OoNCED和OoAREB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7-95页 |
4.3.1 黄花棘豆逆境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77-80页 |
4.3.2 黄花棘豆次生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80-82页 |
4.3.3 黄花棘豆转录因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82-84页 |
4.3.4 黄花棘豆激素含量测定和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第84-88页 |
4.3.5 黄花棘豆钙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第88-90页 |
4.3.6 OoNCED和OoAREB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90-91页 |
4.3.7 OoNCED和OoAREB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1-92页 |
4.3.8 OoNCED和OoAREB序列同源性分析及系统树构建 | 第92-95页 |
4.4 讨论 | 第95-104页 |
4.4.1 黄花棘豆逆境蛋白相关基因 | 第95-97页 |
4.4.2 黄花棘豆次生代谢相关基因 | 第97页 |
4.4.3 黄花棘豆转录因子相关基因 | 第97-100页 |
4.4.4 黄花棘豆激素合成代谢相关基因 | 第100-102页 |
4.4.5 黄花棘豆钙信号相关基因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干旱胁迫下黄花棘豆依赖于ABA的信号通路 | 第104-121页 |
5.1 前言 | 第104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7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104-105页 |
5.2.2 处理条件 | 第105页 |
5.2.3 ABA含量、丙二醛和脯氨酸测定 | 第105页 |
5.2.4 NO测定 | 第105-106页 |
5.2.5 基因表达分析 | 第106页 |
5.2.6 H_2O_2测定 | 第106-107页 |
5.2.7 根尖细胞活力的测定 | 第107页 |
5.2.8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0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8页 |
5.3.1 干旱胁迫下黄花棘豆根尖NO积累 | 第107-109页 |
5.3.2 干旱胁迫下黄花棘豆根尖NO来源 | 第109-110页 |
5.3.3 干旱胁迫下黄花棘豆NO相关基因表达 | 第110-112页 |
5.3.4 干旱胁迫下黄花棘豆NO与H_2O_2相互关系 | 第112-113页 |
5.3.5 干旱胁迫下黄花棘豆NO、H_2O_2与ABA相互关系 | 第113-114页 |
5.3.6 NO通过减轻脂质过氧化程度提高根尖细胞活力 | 第114-116页 |
5.3.7 ABA与NO对脯氨酸积累的作用 | 第116-117页 |
5.3.8 不同处理下OoAREB基因表达变化 | 第117-118页 |
5.4 讨论 | 第118-121页 |
结论 | 第121-123页 |
创新及展望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43页 |
附录 | 第143-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
作者简介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