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12页 |
1.3 论文框架和创新点 | 第12-13页 |
1.3.1 论文框架 | 第12页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12-13页 |
1.4 论文研究工作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法人治理理论基础和陕西省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回顾 | 第15-23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2.1.1 现代股权理论 | 第15-16页 |
2.1.2 现代金融企业理论 | 第16-17页 |
2.2 公司法人治理的目标和相关理论 | 第17-21页 |
2.2.1 公司法人治理的概念和特征 | 第17-18页 |
2.2.2 法人治理的框架 | 第18-20页 |
2.2.3 农信社法人治理的特殊性 | 第20-21页 |
2.3 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国际成功案例 | 第21-23页 |
2.3.1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模式 | 第21-22页 |
2.3.2 美国农业合作信贷体系借鉴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3-45页 |
3.1 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改革历程和回顾 | 第23-24页 |
3.2 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三种模式的对比 | 第24-27页 |
3.3 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现状 | 第27-30页 |
3.3.1 组织结构 | 第27-28页 |
3.3.2 产权模式现状 | 第28-29页 |
3.3.3 管理运转模式 | 第29-30页 |
3.4 陕西省农信社法人治理内部人控制问题 | 第30-33页 |
3.4.1 产权关系制度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30-31页 |
3.4.2 管理层管理委托代理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31-32页 |
3.4.3 股权制度对管理层的约束力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32-33页 |
3.5 陕西省农信社法人治理外部人控制问题 | 第33-38页 |
3.5.1 省联社的多重属性对农信社的影响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33-35页 |
3.5.2 股东意志与省联社管理矛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35-36页 |
3.5.3 民有资本官营化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36-37页 |
3.5.4 逆向治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37-38页 |
3.6 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法人外部治理问题 | 第38-43页 |
3.6.1 农村信用社产品创新能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足 | 第38-39页 |
3.6.2 股份制改革不彻底,资本市场缺乏效率 | 第39-41页 |
3.6.3 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 | 第41-42页 |
3.6.4 银行业监管机构对陕西省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力量薄弱 | 第42-43页 |
3.7 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改革发展选择的路径 | 第43-45页 |
第四章 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改革方案设计优化 | 第45-59页 |
4.1 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改革坚持股份制原则 | 第45-48页 |
4.1.1 股份制改革动机 | 第45-46页 |
4.1.2 明确股权关系,逐步进行农商行模式改革 | 第46-48页 |
4.2 坚守服务三农市场定位原则 | 第48-50页 |
4.2.1 明确三农服务职责,把握精准扶贫脉搏 | 第48-49页 |
4.2.2 优化涉农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模式 | 第49-50页 |
4.3 法人治理改革方案设计优化 | 第50-59页 |
4.3.1 深入开展陕西省内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 第50-52页 |
4.3.2 省联社由行政管理逐步向公司法人治理方式转变 | 第52-53页 |
4.3.3 省级平台侧重战略规划和提供支撑性服务 | 第53-54页 |
4.3.4 县区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调整的障碍和解决方法 | 第54-55页 |
4.3.5 县区农村信用社改制农商行过程中注重产权模式多样化 | 第55页 |
4.3.6 强化经营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55-56页 |
4.3.7 平衡商业经营利润目标和政策性支农助农任务 | 第56-59页 |
第五章 陕西省农信社法人治理改革方案保障措施 | 第59-65页 |
5.1 因地制宜,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 | 第59-60页 |
5.2 建立合理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 | 第60页 |
5.3 充分利用人民银行涉农货币信贷政策的红利 | 第60-61页 |
5.4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管理层共同治理机制 | 第61-63页 |
5.5 规范外部治理机制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5-6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5页 |
6.2 局限性 | 第65-66页 |
6.3 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