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32页 |
1.1 动物的先天免疫系统与模式识别 | 第12-14页 |
1.1.1 先天免疫与获得性免疫 | 第12-13页 |
1.1.2 免疫识别 | 第13-14页 |
1.1.3 先天免疫模式识别受体 | 第14页 |
1.2 凝集素简介 | 第14-17页 |
1.3 肠道凝集素INTELECTIN | 第17-26页 |
1.3.1 intelectin基因家族的进化 | 第17-18页 |
1.3.2 intelectin的组织分布与细胞定位 | 第18-19页 |
1.3.3 Intelectin蛋白的结构 | 第19-20页 |
1.3.4 Intelectin的功能 | 第20-26页 |
1.4 模式生物斑马鱼在免疫学研究中的价值和地位 | 第26-29页 |
1.4.1 斑马鱼概况 | 第27页 |
1.4.2 斑马鱼免疫系统研究近况 | 第27-28页 |
1.4.3 斑马鱼作为感染模型的优势 | 第28-29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9-30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30页 |
1.7 创新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32-48页 |
2.1 材料 | 第32-38页 |
2.1.1 组织样品 | 第32页 |
2.1.2 载体和菌株 | 第32页 |
2.1.3 试剂与仪器 | 第32-34页 |
2.1.4 试剂配制 | 第34-36页 |
2.1.5 引物 | 第36-38页 |
2.2 方法 | 第38-48页 |
2.2.1 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 | 第38页 |
2.2.2 分子克隆相关方法 | 第38-44页 |
2.2.3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和功能实验 | 第44-48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93页 |
3.1 zITLN1、zITLN2、zITLN3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的初步研究 | 第48-67页 |
3.1.1 斑马鱼zITLN的序列分析 | 第48-49页 |
3.1.2 zITLN1、zITLN2、zITLN3的克隆及其基因结构分析 | 第49-53页 |
3.1.3 zITLN1、zITLN2、zITLN3的组织分布 | 第53-54页 |
3.1.4 zITLN1、zITLN2、zITLN3的细菌免疫冲击后表达模式 | 第54-57页 |
3.1.5 zITLN1、zITLN2、zITLN3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57-59页 |
3.1.6 zITLN1、zITLN2、zITLN3重组蛋白能够结合细菌,钙离子能够促进它们与细菌的结合 | 第59-62页 |
3.1.7 zITLN1、zITLN2、zITLN3重组蛋白能够促进细菌凝集 | 第62-65页 |
3.1.8 zITLN1、zITLN2、zITLN3重组蛋白与多糖的结合 | 第65-67页 |
3.2 糖识别功能域的研究 | 第67-93页 |
3.2.1 zITLN1、zITLN2、zITLN3序列分析及缺失突变体的构建、表达与纯化 | 第67-71页 |
3.2.2 zITLN1-D5、zITLN2-D5和zITLN3-D5凝集素功能的研究 | 第71-76页 |
3.2.3 钙离子在zITLN1-D5、zITLN2-D5和zITLN3-D5功能中的作用 | 第76-78页 |
3.2.4 D5中与钙离子作用的关键位点 | 第78-79页 |
3.2.5 zITLN1-D5突变体凝集素功能验证 | 第79-85页 |
3.2.6 D5结构域的改变对zITLN功能的影响 | 第85-93页 |
附录 zITLN1、zITLN2以及zITLN3重组蛋白与乳铁蛋白的结合作用及杀菌作用的研究 | 第93-9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附件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