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0页 |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高校思想政治研究综述 | 第11页 |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研究 | 第11-12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综述 | 第12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文献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第12页 |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第12-14页 |
2 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发展历程和重要性 | 第14-20页 |
·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14-16页 |
·第一个发展历程 | 第14页 |
·第二个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第三个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 | 第16-20页 |
·高校地位所决定 | 第16-17页 |
·国际国内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17页 |
·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 第17-18页 |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18页 |
·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内在要求 | 第18-20页 |
3 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现状及问题 | 第20-26页 |
·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取得的成绩 | 第20-21页 |
·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 第21-26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本源分析 | 第21-22页 |
·高校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析 | 第22-23页 |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 第23-24页 |
·高校教育的相关机制建设分析 | 第24-26页 |
4 加强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对策 | 第26-34页 |
·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充分发挥其主渠道的作用 | 第26-27页 |
·借助各种资源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 第27-29页 |
·发挥党团组织优势,重视学生社团作用 | 第27页 |
·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拓展理论教育的范围与空间 | 第27-28页 |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理论学习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 第28-29页 |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推进理论教育的现代化 | 第29-30页 |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 第30-31页 |
·启发式教学法 | 第30页 |
·审美式的方法 | 第30-31页 |
·灌输式的方法 | 第31页 |
·健全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 第31-34页 |
·健全协调管理机制 | 第31页 |
·健全理论教育的运行机制 | 第31-32页 |
·健全理论教育的保障机制 | 第32页 |
·健全理论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 | 第32-34页 |
5 加强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方法创新 | 第34-43页 |
·创新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观念意识 | 第34-35页 |
·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意识 | 第34页 |
·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意识 | 第34-35页 |
·创新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手段 | 第35-39页 |
·采用师生对话模式 | 第35-36页 |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修养方法 | 第36-37页 |
·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第37-38页 |
·注重利用现代化载体 | 第38-39页 |
·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 第39-40页 |
·充分利用学校优势教育资源,达到教育效果最大化 | 第40-41页 |
·整合教育资源配置,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效果最大化 | 第40-41页 |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 第41页 |
·以激励、监督为实现手段,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 | 第41-43页 |
·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把握制度化激励教育的正确方向 | 第41页 |
·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强化激励教育的机制保障 | 第41-43页 |
6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