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4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及其进展 | 第10-14页 |
·国外关于人居环境适宜性的理论研究 | 第10-11页 |
·国内关于人居环境适宜性的理论研究 | 第11-14页 |
第二章 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的理论及方法 | 第14-23页 |
·人居环境的概念与含义 | 第14-15页 |
·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5-16页 |
·自组织理论 | 第16-17页 |
·人地关系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软件环境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数据 | 第21-22页 |
·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 | 第21页 |
·空间数据 | 第21-22页 |
·研究区技术路线图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3-34页 |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 第23-31页 |
·地理位置 | 第23页 |
·地形地貌 | 第23-24页 |
·气候特征 | 第24-26页 |
·水系情况 | 第26-28页 |
·土壤植被 | 第28-29页 |
·自然资源情况 | 第29-31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1-32页 |
·行政区划与人.情况 | 第31-32页 |
·社会经济现状 | 第32页 |
·研究靶区的选择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吐鲁番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 | 第34-42页 |
·吐鲁番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4-36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4-35页 |
·吐鲁番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35-36页 |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相关模型 | 第36-42页 |
·单因子评价法 | 第36-37页 |
·综合评价模型 | 第37-38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38-39页 |
·空间分析模型 | 第39-42页 |
第五章 研究区空间数据的提取与分析 | 第42-62页 |
·空间数据的预处理 | 第42-44页 |
·栅格数据的投影变换 | 第42-43页 |
·数据提取 | 第43-44页 |
·研究区坡度计算与分析 | 第44-46页 |
·坡度计算原理 | 第44-45页 |
·坡度空间分析 | 第45-46页 |
·研究区气候适宜度分析 | 第46-51页 |
·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的评价标准及分析 | 第46-49页 |
·气温、降水数据层的提取与空间分析 | 第49-51页 |
·水文适宜性分析 | 第51-54页 |
·研究区河流情况分析 | 第51-53页 |
·研究区水域面积图层的建立分析 | 第53-54页 |
·研究区植被数据的提取与分析 | 第54-58页 |
·遥感图像处理 | 第55-56页 |
·植被指数提取及分析 | 第56-58页 |
·GDP数据层提取及分析 | 第58-60页 |
·人口数据层的提取及分析 | 第60-62页 |
第六章 吐鲁番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分析 | 第62-70页 |
·指标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62-66页 |
·评价指标标准化 | 第62-64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4-66页 |
·吐鲁番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 第66-68页 |
·结果检验与分析 | 第68-70页 |
·土地面积误差检验 | 第68页 |
·土地利用类型的对比检验 | 第68-7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