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一、国外研究的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的现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第四节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 | 第15页 |
二、将Seminar教学模式成功地运用到生物教学论课程 | 第15页 |
三、为将Seminar教学模式引入本科阶段提供依据 | 第15-16页 |
第五节 研究思路及方方法 | 第16-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文献法 | 第16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6页 |
(三)案例研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Seminar教学模式概述 | 第17-22页 |
第一节 Seminar教学模式的涵义 | 第17-19页 |
一、Seminar教学模式的概念 | 第17页 |
二、Seminar教学模式的特征 | 第17-19页 |
(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 第17-18页 |
(二)注重思想得双向交流互动 | 第18页 |
(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 第18-19页 |
第二节 Seminar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功能 | 第19-21页 |
一、Seminar极大得促进了本科生的学术自由 | 第19-20页 |
二、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 | 第20页 |
三、促进了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经典Seminar教学模式的简介 | 第21-22页 |
一、教学准备 | 第21页 |
二、教学实施 | 第21页 |
三、成绩评定 | 第21-22页 |
第三章 Seminar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论中的理论建构 | 第22-34页 |
第一节 主题内容的确定 | 第22-25页 |
一、主题内容确定的原则 | 第22-23页 |
(一)科学性原则 | 第22页 |
(二)专业性原则 | 第22-23页 |
(三)创新性原则 | 第23页 |
(四)可行性原则 | 第23页 |
(五)开放性原则 | 第23页 |
二、主题内容的筛选和分类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实施方案的制定 | 第25-32页 |
一、教学准备 | 第25-26页 |
二、Seminar教学过程 | 第26-28页 |
(一)学生分组及确定论题 | 第26-27页 |
(二)按照课程进度进行资料收集、阅读、分析、整理 | 第27页 |
(三)Seminar(课堂讨论) | 第27-28页 |
(四)总结归纳 | 第28页 |
三、案例设计策略 | 第28-30页 |
四、案例 | 第30-32页 |
第三节 考核方法的创新 | 第32-34页 |
一、成绩评定方法 | 第32-33页 |
二、分数的评定结构 | 第33-34页 |
第四章 Seminar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论课程中的实施 | 第34-43页 |
第一节 实施的目的 | 第34页 |
第二节 实施的对象 | 第34页 |
第三节 实施的结果及分析 | 第34-43页 |
一、Seminar教学模式应用效果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 第34-42页 |
二、调查结论 | 第42-43页 |
第五章 Seminar教学模式实施中注意事项 | 第43-46页 |
一、课时数量的分配 | 第43页 |
二、分组安排 | 第43-44页 |
三、Seminar成绩比例 | 第44页 |
四、给学生一个适应准备阶段 | 第44页 |
五、教师的角色 | 第44-4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6-47页 |
第七章 问题与反思 | 第47-50页 |
第一节 问题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反思 | 第48-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