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50页 |
·引言 | 第19-20页 |
·氨的性质与特点 | 第20-21页 |
·概述 | 第20-21页 |
·氨的合成、储存与运输 | 第21页 |
·氨分解制氢 | 第21-36页 |
·氨分解制氢的优势 | 第21-22页 |
·催化氨分解反应机理 | 第22-25页 |
·氨分解催化剂 | 第25-34页 |
·钌基催化剂 | 第27-29页 |
·铁基催化剂 | 第29-31页 |
·镍基催化剂 | 第31-32页 |
·过渡金属碳氮化合物 | 第32-33页 |
·其他催化剂 | 第33-34页 |
·氨分解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34-36页 |
·氨燃料电池 | 第36-37页 |
·本论文的立题思想、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50页 |
第二章 过渡金属-氧化铝复合材料用于高效稳定地催化氨分解制氢研究 | 第50-76页 |
·引言 | 第50-51页 |
·实验部分 | 第51-54页 |
·实验试剂 | 第51-52页 |
·合成方法 | 第52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52-53页 |
·氮气吸脱附 | 第52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52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52页 |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 | 第52-53页 |
·粉末X-射线衍射 | 第53页 |
·催化性能测试 | 第53-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70页 |
·结构表征 | 第54-62页 |
·物相分析 | 第54-56页 |
·比表面积与孔结构 | 第56-58页 |
·TEM与SEM结果 | 第58-62页 |
·催化氨分解性能 | 第62-66页 |
·氧化还原性质 | 第66-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第三章 原位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探究Co-Al氨分解催化剂的活性物相 | 第76-109页 |
·引言 | 第76-77页 |
·实验部分 | 第77-81页 |
·实验试剂 | 第77页 |
·合成方法 | 第77-78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78-80页 |
·非原位粉末X-射线衍射 | 第78页 |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 第78-79页 |
·氮气吸脱附 | 第79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79页 |
·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79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79页 |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 | 第79-80页 |
·H_2-TPR条件下的原位XRD | 第80页 |
·氨分解反应条件下的原位XRD | 第80页 |
·催化性能测试 | 第80-8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1-102页 |
·结构表征 | 第81-89页 |
·物相分析 | 第81-84页 |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 第84-86页 |
·比表面积与孔结构 | 第86-87页 |
·TEM观察结果 | 第87-89页 |
·表面与氧化还原性质 | 第89-91页 |
·催化氨分解性能 | 第91-95页 |
·原位XRD追踪相变过程 | 第95-98页 |
·Co-Al催化剂活性物种的指认 | 第98-102页 |
·结论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9页 |
第四章 新型Co-Al@C复合纳米片的制备及其催化氨分解制氢性质研究 | 第109-137页 |
·引言 | 第109-111页 |
·实验部分 | 第111-114页 |
·实验试剂 | 第111页 |
·合成方法 | 第111-112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112-113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112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112页 |
·氮气吸脱附 | 第112页 |
·拉曼光谱 | 第112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112-113页 |
·粉末X-射线衍射 | 第113页 |
·催化性能测试 | 第113-11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30页 |
·合成机理 | 第114-116页 |
·结构表征 | 第116-124页 |
·催化性能 | 第124-126页 |
·物相分析 | 第126-130页 |
·结论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7页 |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0-142页 |
附件 | 第142-16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