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靠性的城市应急管理评价及优化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引言 | 第10-18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综述 | 第12-15页 |
| ·城市应急管理评价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可靠性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评析 | 第14-15页 |
|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第15-18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创新点 | 第17-18页 |
| 2. 应急管理理论及可靠性理论 | 第18-26页 |
| ·突发公共事件与应急管理 | 第18-21页 |
| ·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及分类 | 第18页 |
| ·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 | 第18-19页 |
|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内涵 | 第19-20页 |
|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分析 | 第20-21页 |
| ·可靠性理论 | 第21-25页 |
| ·系统可靠性及可靠度 | 第21-22页 |
| ·典型系统可靠性模型 | 第22-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3.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功能分析 | 第26-36页 |
|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相关基础理论分析 | 第26-28页 |
| ·城市基础功能支撑体系理论分析 | 第26页 |
| ·复杂系统理论分析 | 第26-27页 |
| ·城市承灾体理论分析 | 第27-28页 |
|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功能构成 | 第28-30页 |
|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功能 | 第28页 |
|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功能构成 | 第28-30页 |
|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功能分析 | 第30-35页 |
| ·事前预防分系统 | 第30-31页 |
| ·危险源辨识子系统 | 第30页 |
| ·危险源监测子系统 | 第30-31页 |
| ·风险评估子系统 | 第31页 |
| ·危机排除子系统 | 第31页 |
| ·紧急反应分系统 | 第31-33页 |
| ·灾害预警子系统 | 第31-32页 |
| ·政府应急反应子系统 | 第32页 |
| ·公众应急反应子系统 | 第32-33页 |
| ·应急通信子系统 | 第33页 |
| ·应急交通子系统 | 第33页 |
| ·灾情控制分系统 | 第33-34页 |
| ·社会治安控制子系统 | 第33页 |
| ·紧急救援子系统 | 第33-34页 |
| ·应急医疗保障子系统 | 第34页 |
| ·社会舆论子系统 | 第34页 |
| ·事后恢复分系统 | 第34-35页 |
| ·灾民救助子系统 | 第34-35页 |
| ·城市基础功能恢复子系统 | 第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4. 构建城市应急管理体系评价及优化模型 | 第36-46页 |
|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可靠性模型的构建 | 第36-39页 |
|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可靠性分析 | 第36页 |
|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可靠性模型 | 第36-37页 |
| ·包含所有基本单元的可靠性模型 | 第37-39页 |
|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故障树分析 | 第39-42页 |
| ·故障树分析法概述 | 第39页 |
| ·应急管理体系故障树定量分析的步骤 | 第39-40页 |
| ·构建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故障树 | 第40-42页 |
| ·城市应管理体系可靠性分配 | 第42-45页 |
|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可靠性分配的目的 | 第42-43页 |
|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可靠性分配的准则 | 第43页 |
|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可靠性分配的方法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5. 实证分析——北京市应急管理体系评价研究 | 第46-57页 |
| ·北京市概况及应急管理现状 | 第46-49页 |
| ·北京市概况 | 第46页 |
| ·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 | 第46-47页 |
| ·北京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概况 | 第47-49页 |
| ·北京市应急管理评价及优化 | 第49-54页 |
| ·原始数据分析 | 第49-50页 |
| ·评价过程 | 第50-52页 |
| ·优化过程 | 第52-54页 |
| ·提升北京市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议 | 第54-56页 |
| ·北京市应急管理体系可靠性分析 | 第54-55页 |
| ·提高北京市应急管理体系可靠性的对策建议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个人简介 | 第60-61页 |
| 导师简介 | 第61-62页 |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附录A | 第64-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