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4页 |
| ·选题背景和依据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有利于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理论 | 第10-11页 |
| ·有利于调动青年职工工作积极性 | 第11页 |
| ·有利于提高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 第11页 |
|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1-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 第14页 |
|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 ·国有企业青年职工基本特征 | 第15-16页 |
| ·改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 第16-17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 ·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 第18-20页 |
| ·思想政治教育学 | 第20页 |
|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 第20-22页 |
| 第3章 石油企业青年职工的特点 | 第22-30页 |
| ·石油企业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 ·石油企业 | 第22页 |
| ·石油企业青年职工 | 第22-23页 |
| ·石油企业文化 | 第23-24页 |
| ·石油企业青年职工的特点 | 第24-30页 |
| ·高学历 | 第25页 |
| ·喜欢使用各种网络社交工具 | 第25-26页 |
| ·易于接受新事物 | 第26页 |
| ·关注政治生活,但目的多样 | 第26-27页 |
| ·工作中缺乏动力 | 第27-28页 |
| ·渴望受到领导的关怀和重视 | 第28页 |
| ·个人生活、家庭压力大 | 第28-29页 |
| ·业余生活单调 | 第29-30页 |
| 第4章 石油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现状 | 第30-37页 |
| ·石油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概述 | 第30-32页 |
|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 第30页 |
| ·石油企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特点与优势 | 第30-31页 |
| ·石油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地位和作用 | 第31-32页 |
| ·石油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 ·过多注重理论灌输 | 第32页 |
| ·缺少新传播方式 | 第32-33页 |
| ·缺乏相应的物质激励手段 | 第33页 |
| ·传统的企业文化没有受到重视 | 第33-34页 |
| ·影响石油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发挥作用的因素 | 第34-37页 |
| ·时代的变化 | 第34页 |
| ·重视程度不够 | 第34页 |
| ·工作对象多样化 | 第34-35页 |
| ·独生子女的特点 | 第35页 |
| ·管理者榜样作用发挥不够 | 第35-37页 |
| 第5章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原则和对策 | 第37-45页 |
| ·创新石油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原则 | 第37-40页 |
| ·情与理统一的原则 | 第37页 |
|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 第37-38页 |
| ·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一体化解决原则 | 第38页 |
| ·教育与管理两手抓的原则 | 第38-39页 |
| ·言教与身教密不可分的原则 | 第39页 |
| ·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原则 | 第39-40页 |
| ·创新石油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对策 | 第40-45页 |
| ·关注青年职工的生活实际 | 第40页 |
| ·拓展隐性渗透教育的影响力 | 第40-41页 |
| ·发挥新型媒体传播的引导力 | 第41页 |
| ·完善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41-42页 |
| ·重视青年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 | 第42页 |
|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第42-43页 |
| ·强化青年职工职业道德教育 | 第43-45页 |
| 结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附件:石油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状况调查问卷 | 第48-51页 |
| 个人简介 | 第51-52页 |
| 导师简介 | 第52-53页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