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8页 |
| §1.1 论文选题及其意义 | 第18-20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 ·ICP-MS的样品前处理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 ·铅同位素的原位微区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氟化氢铵岩石样品前处理方法 | 第25页 |
| ·建立微区原位铅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实验设备简介 | 第28-43页 |
| §2.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 第28-36页 |
| ·溶液样品进样系统 | 第29-30页 |
| ·等离子体源 | 第30-31页 |
| ·接口界面 | 第31-32页 |
| ·离子聚焦系统 | 第32-33页 |
| ·质量分析器 | 第33-35页 |
| ·检测器 | 第35-36页 |
| §2.2 激光剥蚀系统及质谱联用技术简介 | 第36-43页 |
| ·激光发生器 | 第37-38页 |
| ·剥蚀池设计 | 第38页 |
| ·载气 | 第38-39页 |
| ·激光系统与质谱联用技术应用 | 第39-43页 |
| 第三章 氟化氢铵地质样品前处理技术 | 第43-62页 |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44-48页 |
| ·仪器设备及化学试剂 | 第44-47页 |
| ·国际及国内地质标准参考物质 | 第47页 |
| ·消解实验流程 | 第47-48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8页 |
| ·辅助酸的消解能力评估 | 第48-51页 |
| ·消解温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 ·称样量和消解试剂的比例 | 第52-55页 |
| ·不溶氟化物的影响 | 第55-58页 |
| ·方法背景 | 第58页 |
| ·国际及国内地质标准参考物质 | 第58页 |
| §3.4 小结 | 第58-62页 |
| 第四章 氟化氢铵消解法在地质样品中的应用:测定铝土矿中37种微量元素 | 第62-79页 |
| §4.1 引言 | 第62-63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63-66页 |
| ·国际及国内铝土矿标准参考物质 | 第63-64页 |
| ·实验方法简述 | 第64-66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6-75页 |
| ·“镁加入法”消解效果 | 第66-70页 |
| ·传统密闭高压消解法的消解效果 | 第70页 |
| ·氟化氢铵和氟化铵消解法的消解效果 | 第70-73页 |
| ·方法背景评估 | 第73页 |
| ·国际及国内地质标准参考物质 | 第73-75页 |
| §4.4 小结 | 第75-79页 |
| 第五章 LA-MC-ICP-MS长石Pb同位素研究 | 第79-92页 |
| §5.1 引言 | 第79-80页 |
| §5.2 分析方法 | 第80-82页 |
| ·仪器介绍 | 第80-81页 |
| ·国际标准玻璃和长石 | 第81-82页 |
| ·LA-MC-ICP-MS分析方法 | 第82页 |
| §5.3 实验讨论 | 第82-90页 |
| ·FC-IC增益估算 | 第82-84页 |
| ·调查离子计数器的非线性响应 | 第84-86页 |
| ·不同锥组合的影响 | 第86-88页 |
| ·质量分馏校正 | 第88-89页 |
| ·国际标准玻璃样品与长石样品分析 | 第89-90页 |
| §5.4 小结 | 第90-92页 |
| 第六章 LA-MC-ICP-MS硫化物Pb同位素研究 | 第92-104页 |
| §6.1 引言 | 第92-93页 |
| §6.2 实验部分 | 第93-94页 |
| ·仪器介绍 | 第93页 |
| ·试剂与样品 | 第93-94页 |
| §6.3 分析方法 | 第94-96页 |
| ·溶液法分析Pb同位素组成 | 第94-95页 |
| ·激光Pb同位素测定方法 | 第95-96页 |
| ·激光Pb元素含量测定方法 | 第96页 |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2页 |
| ·非基体匹配校正的可行性 | 第96-98页 |
| ·同质异位素的干扰校正 | 第98-99页 |
| ·激光剥蚀条件的影响 | 第99-100页 |
| ·硫化物高温熔融样品制备技术初探 | 第100-102页 |
| §6.5 小结 | 第102-104页 |
| 第七章 LA-MC-ICP-MS铅同位素分析方法的地质应用 | 第104-110页 |
| §7.1 引言 | 第104页 |
| §7.2 样品分析 | 第104-105页 |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08页 |
| §7.4 小结 | 第108-110页 |
| 第八章 结论及不足 | 第110-113页 |
| §8.1 主要结论 | 第110-111页 |
| §8.2 不足之处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111-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36页 |
| 附表 | 第136-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