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6页 |
| 第一章 古、中生代之交突变期研究现状 | 第16-27页 |
| §1.1 古、中生代之交突变期研究背景 | 第16页 |
| §1.2 古、中生代之交生物演变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1.3 古、中生代之交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 ·沉积地球化学标志 | 第17-18页 |
| ·沉积学环境指标 | 第18-19页 |
| ·岩石学环境指标 | 第19-22页 |
| §1.4 华南古、中生代之交地层记录的区域特征 | 第22-24页 |
| §1.5 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24-27页 |
|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浅海生态系演变 | 第24-25页 |
| ·古、中生代突变期的古海洋状态 | 第25页 |
| ·古、中生代的碳酸盐岩沉积过程和事件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材料 | 第27-33页 |
| §2.1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 ·微相研究 | 第27页 |
| ·生屑颗粒和有孔虫研究 | 第27页 |
| ·沉积物和沉积矿物研究 | 第27-28页 |
| §2.2 研究剖面 | 第28-33页 |
| ·有孔虫和沉积微相研究剖面 | 第28-31页 |
| ·鲕粒和草莓状黄铁矿研究剖面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浅水微生物岩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有孔虫和沉积微相研究 | 第33-44页 |
| §3.1 研究背景 | 第33页 |
| §3.2 贵州瓮纳剖面研究结果 | 第33-37页 |
| ·有孔虫研究 | 第33-35页 |
| ·沉积微相分析 | 第35-37页 |
| §3.3 广西太平剖面研究结果 | 第37-40页 |
| ·有孔虫研究 | 第37-38页 |
| ·微相分析 | 第38-40页 |
| §3.4 越南LUNG CAM剖面研究结果 | 第40-42页 |
| ·有孔虫研究 | 第40-41页 |
| ·沉积微相分析 | 第41-42页 |
| §3.5 浅水微生物岩相生态系演变模式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浅水非微生物岩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有孔虫和沉积微相研究 | 第44-59页 |
| §4.1 研究背景 | 第44页 |
| §4.2 沿沟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有孔虫灭绝过程研究 | 第44-47页 |
| §4.3 沿沟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沉积微相研究 | 第47-51页 |
| §4.4 沿沟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的异常沉积物 | 第51-57页 |
| ·鲕状灰岩:生物灭绝事件的第一次沉积响应 | 第53-55页 |
| ·深色介壳泥晶灰岩:生物灭绝事件的第二次沉积响应 | 第55-57页 |
| §4.5 浅水非微生物岩碳酸盐岩相的生态系演变模式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二叠纪末-早三叠世鲕粒的分布和大小变化 | 第59-73页 |
| §5.1 研究背景 | 第59-60页 |
| §5.2 华南鲕粒粒径的时空分异 | 第60-63页 |
| §5.3 全球二叠纪末期到早三叠世的鲕粒分布 | 第63-65页 |
| ·东特提斯洋区 | 第63-64页 |
| ·西特提斯样区 | 第64页 |
| ·西米里和阿拉伯板块 | 第64页 |
| ·泛大洋和其他地区 | 第64-65页 |
| §5.4 早三叠世鲕粒的分布和大小分异 | 第65-66页 |
| ·全球早三叠世鲕粒的时间分布规律 | 第65页 |
| ·全球早三叠世鲕粒粒径的大小分异 | 第65-66页 |
| §5.5 鲕粒粒径的控制因素和古海洋古环境意义 | 第66-73页 |
| 第六章 华南早三叠世氧化还原条件变化 | 第73-82页 |
| §6.1 研究背景 | 第73-74页 |
| §6.2 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大小和S/TOC比值 | 第74-76页 |
| §6.3 氧化还原条件重建 | 第76-77页 |
| §6.4 古海洋和古环境意义 | 第77-82页 |
| 第七章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碳酸盐岩沉积过程 | 第82-94页 |
| §7.1 研究背景 | 第82-83页 |
| §7.2 主幕灭绝后碳酸盐岩沉积区的快速消减和扩张 | 第83-87页 |
| §7.3 碳酸盐岩饱和度变化的驱动机制 | 第87-91页 |
| ·海洋酸化假说 | 第87-89页 |
| ·上升流假说 | 第89-90页 |
| ·海水厌氧氧化假说 | 第90-91页 |
| §7.4 碳酸盐岩沉积变化的古环境意义 | 第91-94页 |
| 第八章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海平面变化过程还原 | 第94-103页 |
| §8.1 研究背景 | 第94-95页 |
| §8.2 研究材料 | 第95-97页 |
| §8.3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平面变化过程还原 | 第97-99页 |
| §8.4 海平面变化的驱动机制 | 第99-100页 |
| §8.5 海平面变化与生物灭绝事件的联系 | 第100-103页 |
| 第九章 结论 | 第103-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28页 |
| 附表1 打讲,沿沟,煤山和上寺剖面化石名单 | 第128-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