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认同心理下的社会文化维系:青海哈萨克族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8-20页 |
| ·研究概况 | 第8-9页 |
| ·选题缘由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对象及田野地点 | 第9-10页 |
| ·基本思路 | 第10-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田野调查情况 | 第13-14页 |
| ·相关研究梳理 | 第14-20页 |
| ·有关哈萨克族历史的研究 | 第14-15页 |
| ·有关哈萨克族“还子”习俗的研究 | 第15-16页 |
| ·对社会文化变迁的研究 | 第16-18页 |
| ·马克思的社会文化观 | 第18页 |
| ·有关民族认同的研究 | 第18-20页 |
| 第2章 青海哈萨克族的迁移历程 | 第20-24页 |
| ·1930年代哈萨克人从新疆迁往青海柴达木地区 | 第20-21页 |
| ·1949年后的青海哈萨克人 | 第21页 |
| ·1980 年代青海哈萨克人的迁新与再次返迁青海 | 第21-22页 |
| ·2001年以来的青海哈萨克族 | 第22-24页 |
| 第3章 青海哈萨克族社会文化现状 | 第24-36页 |
| ·青海哈萨克族的生产方式 | 第24-25页 |
| ·青海哈萨克族的语言文字 | 第25-28页 |
| ·青海哈萨克族的男女服饰 | 第28页 |
| ·青海哈萨克族的婚姻状况 | 第28-30页 |
| ·哈萨克族“还子”习俗 | 第30-36页 |
| ·哈萨克族“还子”的界定 | 第30-32页 |
| ·马海哈萨克村调查及“还子”情况 | 第32-33页 |
| ·“还子”对象的身份转换与认知 | 第33-36页 |
| 第四章 青海哈萨克族社会文化维系分析 | 第36-46页 |
| ·民族同质心理是民族社会文化的核心力量 | 第36-38页 |
| ·“文化惯性”增强了社会文化的凝聚力 | 第38-41页 |
| ·马海、新疆之间的频繁交往巩固了文化中的共性 | 第41-43页 |
| ·特殊地理环境的缓冲作用 | 第43页 |
| ·宗教信仰的内聚力量 | 第43-46页 |
| 结语 | 第46-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作者简介 |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