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教学法与教学组织论文

论评“评课”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1 绪论第12-32页
   ·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宏观背景——评课活动日益得到高度关注第12页
     ·微观困境——评课活动依然存在众多问题第12-13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研究目的第13页
     ·研究意义第13-14页
   ·核心概念界定第14-20页
     ·元评价第14-16页
     ·评课第16-18页
     ·评“评课”第18页
     ·评“评课”与评课的区别第18-20页
   ·文献综述第20-28页
     ·国外研究综述第20-24页
     ·国内研究综述第24-28页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8-32页
     ·研究思路第28-30页
     ·研究方法第30-32页
2 评“评课”的理论基础第32-42页
   ·评“评课”的本体论基础——元概念第32-34页
     ·元概念的产生与内涵第32-34页
     ·评“评课”与元概念中的元评价第34页
   ·评“评课”的认识论基础——认知互动论第34-37页
     ·认知互动论的产生与内涵第35-36页
     ·评“评课”与认知互动论中的互动性认知发展第36-37页
   ·评“评课”的方法论基础——系统论第37-42页
     ·系统论的产生与内涵第37-39页
     ·评“评课”与系统科学中的反馈控制理论第39-42页
3 评“评课”的系统结构第42-72页
   ·评“评课”的目的——促进评课专业化第42-48页
     ·研讨科学规范的评课标准第42-45页
     ·建立科学系统的评课流程第45-46页
     ·形成科学高效的评课方法第46-47页
     ·促进评课团队专业化发展第47-48页
   ·评“评课”的主体——多学科多层次教师评课共同体第48-51页
     ·多学科多层次教师评课共同体的组建价值第48-49页
     ·多学科多层次教师评课共同体的成员选择第49-50页
     ·多学科多层次教师评课共同体的发展规划第50-51页
   ·评“评课”的内容——评课人所作评价的再评价第51-60页
     ·评课人评课的理论第51-53页
     ·评课人评课的角度第53-55页
     ·评课人评课的语言第55-57页
     ·评课人评课的逻辑第57-59页
     ·评课人评课的技巧第59-60页
   ·评“评课”的方式——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第60-63页
     ·通过自评进行自我反思第60-61页
     ·通过互评促进同侪发展第61-63页
   ·评“评课”的流程——主评与辅评相辉映第63-65页
     ·主评人系统评价第64-65页
     ·辅评人有益补充第65页
     ·主持人回顾总评第65页
   ·评“评课”的总结——合理记录与科学反思第65-69页
     ·多种手段记录评“评课”内容第66页
     ·组织人员整理评“评课”资料第66-67页
     ·科学反思整体评“评课”活动第67-69页
   ·评“评课”的成效——有效规范评课活动第69-72页
     ·有效提升评课教师评价素养第69-70页
     ·合理规范评课活动整体结构第70页
     ·实践获得教育专家广泛好评第70-72页
4 总结与展望第72-74页
   ·研究回顾第72页
   ·研究创新点第72-73页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73-74页
致谢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2页
附录第82页
附录 A 评“评课”会议举例第82-118页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社会评价等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初中生汉字书写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高中时事政治教育教学调查研究--以晋城市四所高中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