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变权理论的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评价--以蔚矿为例
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详细摘要 | 第7-9页 |
Detailed Abstract | 第9-15页 |
1 引言 | 第15-27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7-2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底板突水研究发展趋势 | 第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创新点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7-47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7-29页 |
·交通条件 | 第27-28页 |
·地形、地貌 | 第28页 |
·水文、气象 | 第28-29页 |
·地质概况 | 第29-35页 |
·地层 | 第29-30页 |
·煤层 | 第30页 |
·构造 | 第30-35页 |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 第35-40页 |
·区域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 第35-37页 |
·含水岩组划分及富水性 | 第37-39页 |
·区域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 第39-40页 |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 第40-45页 |
·矿井主要含、隔水层 | 第40-42页 |
·隔水层及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 | 第42页 |
·矿井充水条件 | 第42-45页 |
·井田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3 基于变权理论的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评价模型 | 第47-61页 |
·变权理论概述 | 第47-51页 |
·变权理论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 | 第47-48页 |
·变权理论在煤层底板突水评价研究中的意义 | 第48-50页 |
·变权原理的基础理论 | 第50-51页 |
·底板突水变权评价模型中状态变权向量的构建 | 第51-57页 |
·煤层底板突水变权评价特点 | 第51-52页 |
·局部变权理论 | 第52-53页 |
·状态变权向量的构建 | 第53-57页 |
·GIS技术在底板突水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 | 第57-58页 |
·GIS技术简介 | 第57页 |
·GIS技术在底板突水脆弱性评价中的作用 | 第57-58页 |
·基于变权理论的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评价模型 | 第58-59页 |
·基于变权理论的底板突水脆弱性评价研究思路 | 第58页 |
·煤层底板突水变权脆弱性评价模型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4 研究区底板突水主控因素专题图的建立 | 第61-77页 |
·底板突水主控因素的确定 | 第61-64页 |
·煤层底板突水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63页 |
·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的主控因素 | 第63-64页 |
·评价专题图的建立 | 第64-72页 |
·数据归一化及属性数据库建立 | 第72-73页 |
·数据归一化 | 第72页 |
·属性数据库建立 | 第72-73页 |
·单因素归一化专题图 | 第73-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5 变权区间及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77-93页 |
·主控因素变权区间的确定 | 第77-82页 |
·聚类分析方法 | 第77-78页 |
·主控因素变权区间确定 | 第78-82页 |
·变权模型参数确定 | 第82-92页 |
·变权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 第82-85页 |
·常权权重的确定 | 第85-90页 |
·研究区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90-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6 基于变权理论的研究区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评价 | 第93-107页 |
·变权模型建立与变权权重确定 | 第93-95页 |
·专题图叠加过程 | 第95页 |
·基于变权理论的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评价分区 | 第95-98页 |
·基于变权理论的研究区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评价分区 | 第95-97页 |
·模型的识别与检验 | 第97-98页 |
·与突水系数法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第98-99页 |
·变权模型与常权模型脆弱性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第99-104页 |
·常权模型脆弱性评价 | 第99-100页 |
·变权评价与常权评价效果图对比分析 | 第100-103页 |
·评价值对比分析 | 第103-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7页 |
7 权重变化规律及参数灵敏度分析 | 第107-119页 |
·权重变化规律分析 | 第107-110页 |
·变权模型参数灵敏度分析 | 第110-117页 |
·灵敏度分析方法 | 第111-112页 |
·灵敏度分析过程 | 第112-117页 |
·本章小节 | 第117-119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结论 | 第119-120页 |
·展望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成果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