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8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瓦斯抽采对采空区煤自燃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瓦斯抽采条件下采空区漏风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瓦斯抽采条件下采空区煤自燃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小结 | 第11-1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 ·本文的关键技术 | 第13-14页 |
| 2 天池矿综采面采空区煤自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 第14-20页 |
| ·天池煤矿 301 综采面概况 | 第14-17页 |
| ·煤层赋存 | 第14-16页 |
| ·巷道布置 | 第16-17页 |
| ·瓦斯抽采方式 | 第17页 |
| ·高瓦斯矿井采空区煤自燃的特点 | 第17-18页 |
| ·301 综采面采空区煤自燃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3 煤自燃特性参数实验测试与分析 | 第20-35页 |
| ·大型煤自然发火实验 | 第20-29页 |
| ·实验装置 | 第20-21页 |
| ·实验条件 | 第21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1-29页 |
| ·实验结论 | 第29页 |
| ·不同瓦斯含量煤的程序升温实验 | 第29-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 ·实验装置 | 第30页 |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0-33页 |
| ·实验结论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4 瓦斯抽采条件下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划分 | 第35-45页 |
| ·采空区遗煤自燃“三带”划分条件 | 第35-36页 |
| ·瓦斯抽采条件下采空区“三带”观测及分析 | 第36-42页 |
| ·测点的布置 | 第36页 |
| ·现场观测结果及分析 | 第36-41页 |
| ·采空区浮煤自燃极限参数确定 | 第41-42页 |
| ·瓦斯抽采条件下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划分及危险区域判定 | 第42-43页 |
| ·瓦斯抽采条件下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 | 第42-43页 |
| ·瓦斯抽采条件下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及安全推进速度 | 第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5 瓦斯抽采条件下采空区漏风流场数值模拟 | 第45-53页 |
| ·采空区气体渗流及扩散数学模型 | 第45-47页 |
| ·采空区气体渗流控制方程 | 第45-46页 |
| ·采空区氧浓度场数学模型 | 第46页 |
| ·采空区瓦斯运移数学模型 | 第46-47页 |
| ·瓦斯抽采条件下采空区计算模型及其边界条件 | 第47-49页 |
| ·采空区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 ·采空区计算模型的网格划分 | 第48页 |
|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48-49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9-52页 |
| ·采空区氧浓度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 ·采空区漏风流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 ·采空区瓦斯运移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6 天池矿综采面采空区煤自燃防治技术研究 | 第53-58页 |
| ·控制采空区漏风 | 第53页 |
| ·均压通风 | 第53页 |
| ·封堵漏风通道 | 第53页 |
| ·粉煤灰灌浆注胶防治技术 | 第53-57页 |
| ·粉煤灰灌浆注胶材料的性能 | 第54页 |
| ·粉煤灰灌浆注胶防灭火系统 | 第54-56页 |
| ·现场应用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 ·创新点 | 第59页 |
| ·展望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4-65页 |
| 附表 | 第65-70页 |